彭紹宇影評/《滾滾紅塵》:母親與我同在21歲看這部電影

彭紹宇看韓國 彭紹宇 Wenny Peng

1997年出生,政大外交系學生,從娛樂、戲劇、社會與各種觀察視角,與你..

文/彭紹宇

去年底,《滾滾紅塵》預告公布的時候,我特地放給我媽媽看,因為從小就知道林青霞是她的最大偶像,「我當時有進電影院看啊,竟然已經三十年了。」她這樣說。

▲▼林青霞、張曼玉《滾滾紅塵》。(圖/甲上提供)

▲《滾滾紅塵》劇照。(圖/甲上提供,以下皆同)

後來算一算,我今年21歲,三十年前電影上映時踏入戲院的她,恰也是年輕的21歲。因此今年重映,光看到滾滾紅塵四字打上就感到不思議,而沉潛樂音從大銀幕傳出,我知道要來了,接著陳淑樺唱著「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事的我⋯⋯」,彷彿置身時空機器,我想起當年她也是與我相似的人生歷練與心境,如我坐在觀眾席中,魔幻非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青霞、張曼玉《滾滾紅塵》。(圖/甲上提供)

而《滾滾紅塵》的美感,來自二位女主演的個人魅力,林青霞的顰笑與張曼玉的靈動,在中國三十、四十年代的流離,這些嘻笑與美好青春都顯得搖搖欲墜。

除了主演,你很難不注意到三毛的面貌,她體現在電影中每句台詞,敏感、浪漫、固執、天真。也會想起當年人們對她的批判,說三毛美化了胡蘭成,美化了漢奸,美化了滿州政府,抑或沈韶華究竟是張愛玲或三毛,就我而言,她離三毛更近一些,但儘管如何,都不那麼重要了。

三毛對此片的重視是無庸置疑的,她奉獻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於這齣劇本,因此1990那年底,金馬夜角逐編劇失利,和電影上映以來引起的爭議,彷彿像沈韶華最終仍沾染政治泥淖,典禮結束三週後的自縊,可能也與此不無關聯。

▲▼《滾滾紅塵》林青霞。(圖/甲上提供)

這部電影是林青霞的從影轉捩點,此前她主要演瓊瑤戲為多,而《滾滾紅塵》確實未完全脫離文藝片的影子,電影中夾雜瓊瑤式戀人絮語,如今看來有些不合時宜,好多次令大家發噱,不知當時觀眾是否看得如痴如醉。對於大時代存在的描述,電影把能量蓄積到最後登船分離戲,才使人從愛情大夢中甦醒,再怎樣對愛盼望,依舊抵禦不住亂世。

▲▼《滾滾紅塵》數位修復版林青霞、張曼玉。(圖/甲上提供)

它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史詩,卻也把兒女私情訴說極致,我不認為沈韶華和月鳳是那樣完全依賴男性,相反地,能在她們身上看見初萌芽的女性自覺,在國族範疇的宏觀之下,私欲容易顯得自私幼稚,但這種動盪下的處世學,本應難以站在後來平和的立場大書特書。反倒讓人看見愛情的原型,只有戰亂才會明白走過滾滾紅塵的不易,電影最後經典那句「唯一的安慰,就是整個民族陪她一起受難。」,真的好浪漫吶,並非指一個年代的陪葬,而是因為對這段未果戀情的捨不得,只好找個理由減輕惋惜,心裡也不會那麼難平了吧。

▲▼《滾滾紅塵》秦漢、林青霞。(圖/甲上提供)

我最忘不了的,還是那段陽台共舞,整個民族血淚、國仇家恨,在那一刻都收盡在林青霞和秦漢纏綿的紅披肩內,似乎愛情也會停留在那個頓點,不會變質,不再老去。

我想起我曾問過媽媽當年看完的想法,她說,林青霞成為她心目中最美麗的女人,我現在也完全明白了。

●彭紹宇:
政大外交系學生,現為自由影評人,認為電影傳達生活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延續,因為從電影得到許多,也希望介紹好電影給更多人。在各大媒體都曾發表文章,目前於ETtoday韓娛版開設專欄「彭紹宇看韓國」。
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