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部最具代表性的同志國片 一窺多元性別電影的成長

文/女子學

隨著釋字748與相關法令的公布,就以多元性別認同、性取向的部分來說,台灣已從昔日的排斥打壓,經金馬、金鐘對相關作品的肯定,已逐漸走向開放與包容。一個年代的價值觀,將深深影響該年代的作品風格,究竟在漫長的平權之路上,有關多元性別題材的電影,有何流變與成長?

因為多元性別議題涉及的範圍太廣,本篇文章將限縮在同性相愛的範疇,以其中4部具代表性的人氣電影,來一窺多元性別電影的流變!

1993年:《囍宴》

當提到LGBTQ電影,放眼整個電影圈絕對不能不提到李安,除了2005年奪得小金人的《斷背山》,更之前1993年李安執導的《囍宴》,更屬國片史中的經典大作。李安以兼容內斂沉穩與瀟灑俐落的敘事筆觸,直戳華人傳統父權體制下對於相關議題的排斥,在世俗眼光與勇敢追愛間的掙扎,《囍宴》中近似黑色喜劇的手法,安插通俗卻不落粗鄙的笑點,害怕藝文沉悶感的影迷必然不必為此感到擔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囍宴(圖/Yahoo@電影戲劇《李安三部曲數位修復影展》官方劇照)

《囍宴》講述在紐約工作的偉同與賽門,兩人以情侶的身分早已同居多年,沒有將男友介紹與家人的偉同,面對家鄉兩老的催婚,不得不找其租客威威假結婚,這樣看似雙贏的關係,卻不料帶來了更大的風暴,即將影響偉同身邊人的處境。從金馬影展到柏林影展,相較西方相關題材電影,《囍宴》更顯消極沮喪一些,沒有勇敢與世界對抗,而是在乖順地抗議時,試圖尋求和解與妥協。

「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李安在電影中的唯一台詞,或正寄寓了他想藉此電影,作為漫燒原野的最初星火,一種無比浪漫的期待。

2002年:《藍色大門》

千禧年之後,台灣走過首次政黨輪替的民主喜悅,也經歷大地震的天災沉痛,而對LGBTQ的接納與支持,已有萌芽卻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於七八年級都不陌生的《藍色大門》,不僅拍出高中單戀無果的苦澀,也以含蓄唯美的手法,輕輕提起那些無法正當光明愛人的無奈;本片同時也是桂綸鎂的出道作,此時剛滿二十歲的她仍是滿臉青澀,喜歡桂綸鎂的粉絲務必不能錯過本片。

▲藍色大門(圖/friDay 影音《藍色大門》劇照)

《藍色大門》簡單來說,便是講述「我愛她、她愛他、他愛我」的關係,克柔、士豪、月珍,三人看似單純的友情,卻在檯面下潛藏難以言明的情緒。高中是作為邁向成年的最後一道關卡,往往是盲目卻帶有傻勁的勇敢,本該充滿青春鮮豔色彩的校園電影,因為對議題的敏感,只剩下大片令人致鬱的藍。《藍色大門》並非全侷限在同志議題,其記錄青春對於愛情的摸索,必然令影迷在觀後深有共鳴。

克柔在沙灘下寫下「我是女生,我喜歡男生。」沒有對世界聲嘶力竭的抗議,在青春最後的夏天卻無法留下什麼的三人,在禁忌的大門前仍是只有無奈。

2020年:《親愛的房客》、《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2020年可說是近期的國片盛年,《同學麥娜絲》、《消失的情人節》、《孤味》、《怪胎》等等,以及與本文有關的《親愛的房客》、《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同樣是提及同志議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設定在保守、嚴肅的1980年代,用嗆辣的情節與對白,赤裸地顯露出對陳舊普世價值的反抗;片中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禁忌之戀,藉由兩位鮮肉演員的演出,讓同志題材電影也能催出破億票房可是前所未有的好表現。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圖/FB@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另一部在基隆取景的《親愛的房客》,電影氛圍如同基隆陰雨連綿的天空,惆悵委屈的情緒如鯁在喉,充分能令觀眾感受到他們備受歧視的心寒;主角健一獨自照顧已歿同性伴侶的母親周秀玉、兒子王悠宇,對伴侶家庭盡心盡力的他,卻在周秀玉過世時受到最大的質疑。《親愛的房客》從刑事偵察的角度,來審視大眾對於同志先入為主的歧視,獨樹一幟的說故事方式,更令莫子儀、陳淑芳分別受到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的肯定。

▲《親愛的房客》(圖/FB@親愛的房客)

「如果我是個女性,你還會問我一樣的問題嗎?」健一對檢察官提出的疑問,代表了那些不受公正對待的族群,沉重地提出對社會框架的抗議。

延伸閱讀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原生家庭與性向歧視的悲哀,用自我追尋寫下影史經典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不能說愛的年代,為愛頑固與世界對峙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