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暐瑋/綜合報導
新冠疫情延燒,目前12歲以下兒童尚未施打疫苗,雖然醫界人士不斷解釋「兒童就算確診也像是一般感冒,不易重症」,但家長們最擔心的其實是染疫後遺症,對此,感染科名醫黃瑽寧表示,新冠長期症狀在12歲以下幾乎是沒有,是大人才會出現的情況,「不要危言聳聽。」
馬偕感染科醫師黃瑽寧不斷提醒民眾應對疫情的方法和心態,日前在直播中被家長問及兒童染疫的後遺症,他解釋新冠肺炎主要分為2種後遺症,一種是新冠長期症候群,也就是Long COVID,「這是大人的疾病,5歲以下、12歲以下,年紀越小Long COVID比例極低,幾乎是沒有,這個部分不要危言聳聽。」
▲黃瑽寧醫師解釋兒童後遺症。(圖/翻攝自YouTube/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另一個則是「類川崎症」,也可稱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是兒童專有的病況,這個比例也非常低,不過還是有可能發生,而川崎症的症狀是發高燒、眼睛紅、嘴唇紅、淋巴腫等等全身性發炎狀況,「但我還是不要嚇大家,因為這比例真的很低,以黃種人來講。」在白種人身上比例較高,但這也是無法預防的,會發生就是會發生,如果發生了,交給小兒科醫師處理照護即可。
▲黃瑽寧醫師解釋兒童後遺症。(圖/翻攝自YouTube/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至於外界盛傳兒童染疫後,可能導致腦部損傷的狀況,黃瑽寧醫師也澄清,這是當時香港爆發期出現的狀況,只有3例,之後就再也沒有了,「我們不是當事人,不知道診治的醫師如何判斷,不能(因為)一個孩子陽性有癲癇(症狀),就說他是腦部的感染,這兩件事沒有直接關係,我不能說這件事情不會發生,但全世界來看,其實新冠病毒,在兒童這個部分,(病毒)說要往腦袋跑比例真的不高。」
另外則有一說,是兒童染疫後會發生哮吼,他解釋這其實很常見,還沒有新冠病毒前,只要感染到感冒型的冠狀病毒就容易出現這種狀況,若是孩子染疫後出現哮吼,其實並不稀奇,提醒一開始可觀察孩子活動力和食慾,如果都還好,可以用氣霧機滋潤喉嚨,讓孩子舒服一點再觀察,若是聲音很大,感覺懶懶的,就帶到醫院吸消水腫的藥物或是打針治療。
▲黃瑽寧醫師解釋兒童後遺症。(圖/翻攝自YouTube/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黃瑽寧醫師曾在YT頻道中以英國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來做說明,以2至11歲的兒童來做實驗組(確診過)和對照組(未確診),結果發現對照組的孩子抱怨有不舒服症狀的比例是3.6%,而實驗組的孩子反應有後遺症症狀的比例是3.3%,幾乎沒有差異,讓他忍不住笑說:「這孩子不用生病就會抱怨自己不舒服。」
在疫情爆發期,是否還可以帶孩子出遊?黃瑽寧醫師表示,只要外出不要往人潮多的地方聚集、口罩戴好,減少外出用餐的機會,其實就可以了,更強調現在目標不是清零,而是「軟著陸」,且病毒是該慢慢擴散,只是要控制速度,不要讓醫療崩盤,疫苗也打好打滿,讓醫院不要被確診重症病患塞滿,導致其他有嚴重疾病需要治療的人無法受到妥善照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