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與電影/耶穌基督超級巨星

▲《達文西密碼》基本上也是一部描述耶穌生平的電影。(劇照)

記者 朱錦華/特稿

這個星期日(12月25日)是西洋的耶誕節(聖誕節)。顧名思義,是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耶誕節的英文Christmas,是Christ+mas兩個字的結合﹔意指Christ’mass,即「基督的彌撒」(基督是救世主之意)。

事實上,耶穌的確實出生日期史無可考 直到公元四世紀初,西方基督教會才首度把12月25日定為耶穌的出生日﹔後來全世界都遵守這個約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洋曆裡有所謂「公元前」與「公元」的分界線。「公元前」用英文Before Christ(主出生之前)表達,簡寫為B.C.,數字愈大表示距離現在愈遠。「公元」用拉丁文Anno Domini(主出生之後)表達,簡為A.D.,數字愈大,表示距離現在愈近。

西方描述耶穌生平的電影很多,早年的電影觀點較保守,大多數是歌頌「道成肉身」(人神合一)的耶穌的尊榮和偉大﹔例如《萬王之王》(King of Kings,1961),《萬世流芳》(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1965)等,光看片名就知道他們對耶穌推崇的程度。

比較特別的是義大利導演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所拍的《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Matthew,1964),把耶穌描寫成一個為窮人發聲的社會主義者 (事實上耶穌的思想裡的確有社會主義色彩),是把西洋思想兩大主流:基督教義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一部特殊代表作。

以音樂劇《歌劇魅影》名重當世的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早年是個搖滾迷,他對耶穌的生平也很感興,跟作詞家提姆萊斯(Tim Rice)合寫過一部搖滾音樂劇《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把耶穌比喻成一個風靡無數粉絲的偶像明星。這部作品於1971年在百老匯首演,1973年拍成同名電影。

由於風氣丕變,近年關於耶穌生平的電影多半著重詮譯耶穌人性的一面(包括七情六慾),跟教會的衝突遂起。其中以改編自尼科斯卡贊扎基(Nikos Kazantzakis) 小說,馬丁史柯西斯導演的《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最具代表性。

梅爾吉勃遜導演的《受難記:最後的激情》(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以使用歷史寫實的阿拉姆語(Aramaic)為對白,以及血腥指數破表的耶穌受難場面而轟動影壇。台灣的中文片名有點畫蛇添足。因為英語裡Passion亦指耶穌受難,所以原片名就是《耶穌的受難》,跟什麼激情無關。

改編自丹布朗( Dan Brown)小說的《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2006) 基本上也可以算是一部描述耶穌生平的電影。因為它探索的驚世秘密,就是耶穌曾經結婚,並且留下子嗣的「真相」。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