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工廠「釣魚小男生」真實原型揭謎 5好萊塢電影LOGO真相曝光

記者傅家妤/綜合報導

如果你是歐美電影愛好者,一定會對某些電影公司的標誌、符號感到非常熟悉,每次走進電影院,當你看著那些電影開場的標誌,你可曾想過夢工廠(Dream Works)上那個坐在月亮上的小男生是誰?你可能想過派拉蒙影業(Paramount)的那座雪山,到底畫的是哪座雪山?或你是否知道,米高梅電影(Metro Goldwyn Mayer, MGM)片頭的獅子,其實並不是後製,而是真的找一隻獅子來拍,以下我們就來列出其中5個較為具有代表性的好萊塢電影公司標誌的來源以及背後故事。

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標誌(Warner Bros. )

華納兄弟電影是由4名波蘭移民兄弟創辦,該公司就是以他們的姓氏「華納」命名,這4人分別是哈利(Harry)、艾博(Albert)、山姆(Sam)以及傑克(Jack),但其實這都是他們後來長大所用的名字,哈利、艾博的原名分別是Hirsz及Aaron,而山姆及傑克則是Szmul及Itzhak,他們最初的姓氏至今仍是一個謎,有著許多不同的說法,分別有「Wonsal」或是「Wonskolaser」,甚至有人說是「Eichelbaum」,但這些都已經無從考證。

▲華納兄弟電影。(圖/翻攝自YouTube/派華納兄弟電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納兄弟電影的標誌經歷過11次的變換。(圖/翻攝自YouTube/派華納兄弟電影)

在成立公司的最初,華納兄弟一直都找不到優秀人才,直到1925年,在山姆積極推動下,華納兄弟推出了第一部長篇「動畫」(也就是所謂的有聲畫面),該電影名稱就叫《爵士歌手》,哈利一開始聽到這項提議時,還非常鄙視地表示:「到底有誰想要聽到演員說話?」但是從現在看來這個決定是對的,而且自此之後這部長篇動畫有著「滾雪球」般的效應,也造就了這部電影公司的輝煌時代,讓華納兄弟在30年代成功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之一,而他們的標誌也做了多次修改,從1923年的第一個被稱之為「大腦盾牌(Brain Shield)」的標誌,到1998年總共經歷了11次的變換,才變成今時今日大家所看到「華納WB盾牌」。

派拉蒙影業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派拉蒙影業。(圖/翻攝自YouTube/派拉蒙影業)

▲派拉蒙影業標誌的星星從原本24顆減少剩下22顆。(圖/翻攝自YouTube/派拉蒙影業)

壯闊的雪山山峰搭配一圈星星,是好萊塢傳播巨擘最具代表性的Logo,是每個人看電影時,常常會在正片開始前看到的標誌,派拉蒙是美國最大的電影製作公司之一,它的壽命幾乎和電影本身一樣長,它也是世界上第五大最古老的影片工作室。但可能有很多影迷都不知道,他們標誌上的雪山,是由「派拉蒙」的一位畫師W.W. Hodkinson在見過該公司的其中一名創辦人阿道夫祖克爾(Adolph Zukor)之後,突然有感而發的塗鴉之作,那是該畫師的家鄉猶他州(Utah)的Ben Lomond Mountain,但有傳後來的實景標誌可能已經換成秘魯的Artesonraju Peak,但尚未獲得證實。一開始雪山旁的星星是24顆,代表著當時派拉蒙旗下的24位影星,但最後因不明原因減去2顆,最初的繪景也被電腦合成的山峰和星星所取代。

夢工廠(DreamWorks Studios)

▲▼夢工廠。(圖/翻攝自YouTube/DreamWorksTV)

▲夢工廠標誌上的小男生其實原本應該是個男人。(圖/翻攝自YouTube/DreamWorksTV)

這家電影公司是由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迪士尼公司主席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及製作人大衛格芬(David Geffen)所創辦,而該標誌底下的(SKG)就是他們的姓氏首個字母組成,史蒂芬史匹柏希望夢工廠的標誌可以讓人們回想起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因此他們一開始是希望用電腦合成技術,讓一個男人坐在月亮上垂釣,但是隨後負責該動畫設計的設計總監Dennis Muren建議,該標誌如果用手繪的話,呈現出來的效果會更好,因此在Muren的引薦下,他們找來了藝術家羅伯漢特(Robert Hunt),而羅伯漢特呈上了好幾版手繪的標誌作品,史蒂芬史匹柏最後選中了「一個小男生坐在彎月上垂釣」的畫面,而那個小男生其實就是羅伯漢特以自己的兒子威廉為藍本所繪的,而威廉如今已經是一名音樂製作人。

哥倫比亞影業(Columbia Pictures)

▲▼哥倫比亞影業。(圖/翻攝自Facebook/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影業標誌上的火炬女郎原型是誰,至今仍是個謎。(圖/翻攝自Facebook/哥倫比亞)

「手持火炬的女郎」標誌是哥倫比亞影業在1924年成立時所設計的,其實這個LOGO在一開始並非是「手持火炬的女郎」,而好似有點像是戰鬥女神,一名古羅馬的女戰士身披長袍,左手持盾牌,右手拿著一串稻穗,但後來在經過數次修改後,以及一些動作上的調整,就演變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樣子。

而標誌上的「火炬女郎」真實身份從未得到證實,有不少女性都聲稱自己是就是該名女模特兒,數量達數十位之多,影后貝蒂戴维斯(Bette Davis)曾在自傳中聲稱,克勞迪亞戴爾(Claudia Dell )就是該名「火炬女郎」的原型,但《人物》雜誌在卻說女演員Amelia Batchler才是那位幸運的女孩,而芝加哥的《太陽時報》則稱,該名女孩是一名哥倫比亞的本地女孩,名字是Jane Bartholomew,但各種說法都已經無從考證,而這個標誌在這幾十年間也經過多次變更,因此這三位女孩同樣都是「火炬女郎」的原型。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

▲▼米高梅。(圖/翻攝自網路、官網/米高梅)

▲米高梅找來真的獅子為片頭進行拍攝。(圖/翻攝自官網/米高梅)

為了給觀眾最好的感官體驗,米高梅捨棄了相對較方便簡單的合成後製技術,而採用了真實的獅子來為片頭的標誌進行拍攝,而這隻「片頭獅」就是宣傳人員從自己母校的體育隊「雄獅隊」得到啟發,為他們設計了「雄獅LEO」的標誌,第一隻扮演「雄獅LEO」的是「Slats」,在1924年至1928年間的無聲電影片頭中,靜靜地盯著鏡頭的獅子就是牠;第2頭則是Jackie,是在所有片頭獅當中,第一個讓觀眾聽到牠的怒吼聲的;後來米高梅開始發展彩色電影技術,因此公司請來了Telly為彩色電影片頭吼叫;1932年則換成Coffee,與此同時Jackie一直為該公司黑白電影當片頭,直到1956年才退休。

▲▼米高梅。(圖/翻攝自網路、官網/米高梅)

▲米高梅最初期的片頭是黑白的,而且獅子也沒有吼叫聲。(圖/翻攝自官網/米高梅)

1934年,米高梅找了一隻名叫Tanner的獅子,拍攝全彩版本的獅吼,牠不但成為全彩電影的獅吼代表,而且一吼就是22年。Tanner在退休後,換上George接棒,不過它只當了短短兩年的「雄獅LEO」就被換掉了,最後一頭獅子就是自1957年以來一直延續至今的真正意義上的LEO。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