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我曾錯看鞏俐,《紅高粱》讓我最幸福

▲《紅高粱》劇組合影,左起女主角鞏俐、編劇莫言、男主角姜文,以及導演張藝謀。(圖/取自網路)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台灣讀者對於他的作品,最熟知的應是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因它被改編成電影《紅高粱》(1987),並且獲得國際大獎──1988年柏林影展金熊獎,莫言也是電影的編劇。他坦承,剛開始他對鞏俐的印象「一般」,認為她離自己心目中「奶奶」的形象相差太大,那時的鞏俐像不諳世事的女學生,他懷疑張藝謀看走眼,「事實證明,我的判斷錯了。」

莫言有多部小說改編成電影,除了《紅高粱》,還有同名電影《白棉花》(2000年,導演李幼喬)、《姑奶奶披紅綢》改編的《太陽有耳》(1995年,導演嚴浩)、《師傅愈來愈幽默》改編的《幸福時光》(2002年,導演張藝謀)、《白狗鞦韆架》改編的《暖》(2003年,導演霍建起)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陸媒體「搜狐文化」12日回顧刊載了莫言回顧與電影的緣分之路,表示《紅高粱》是最讓他感到「幸福」的一部。莫言說,當時他對張藝謀沒有任何要求,「我說我不是魯迅,也不是茅盾,改編他們的作品要忠於原著,改編莫言的作品愛怎麼改怎麼改。」、「你要『我爺爺』、『我奶奶』在高粱地裡實驗原子彈也與我無關。非但無關,我還要歡呼你的好勇氣。拍好了是你張藝謀的光榮,拍砸了也不是我的恥辱。」

莫言一開始不想參加電影的改編,但張藝謀希望他參加編劇,因為牽扯到一些民俗之類的東西,因此編劇是三個人──陳劍雨、朱偉和莫言本人。到了快開拍時,莫言想把劇組的全體成員請到他家去,「一大早,我母親、我嬸嬸忙著擀餅,我媳婦忙著上集採購。大約十點鐘,一輛塗著若干大字的麵包車停在我家打麥場上,從車上下來了張藝謀、副導演楊鳳良、『爺爺』姜文、『奶奶』鞏俐、攝影師顧長衛等。」

莫言坦承,一開始對鞏俐的印象一般。「她當時在高密縣招待所的大院裡挑著木桶來迴轉圈,身上穿著不倫不類的服裝,臉上凝著憂慮重重的表情。」此時的鞏俐,離莫言心目中的『我奶奶』形象相差太大,「在我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鮮豔奪目、水分充足的帶刺玫瑰,而那時的鞏俐更像不諳世事的女學生,我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這部戲將砸在她手裡。事實證明,我的判斷錯了。」

等到電影殺青,莫言看樣片,他確實感到震撼,認為完全給人一種嶄新的視覺形象,「應該說,在視覺上、色彩運用上,營造出這麼強烈氛圍的,《紅高粱》是新中國電影第一部。」、「電影的影響確實比小說大得多,小說寫完後,除了文學圈也沒有什麼人知道。」

「但當1988年春節過後,我回北京,深夜走在馬路上還能聽到很多人在高唱『妹妹妳大膽地往前走』,電影確實是了不得。遇到張藝謀這樣的導演我很幸運。」莫言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