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遊牧影展4月起跑  《台灣牡蠣》獲選開幕片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2012第11屆城市遊牧影展即將於4月12日起跑,今年城市遊牧影展為期十一天至4月22日止,於華山創意園區舉行,預計共放映十餘部紀錄片和劇情片,以及入圍競賽和觀摩單元的數十部創作短片。不忘影展創立時的獨立與反向思考精神,這次也帶來了關於藝術、環境、文化、音樂、人物等各主題的影片共襄盛舉。

▲《台灣牡蠣》於東海岸的海港鎮。(圖/城市遊牧影展提供)

12日開幕片邀請到美籍導演馬克賈瑞(Mark Jarrett)最新入圍美國SXSW 獨立影展的電影《台灣牡蠣》(The Taiwan Oyster)。《台灣牡蠣》是第一部由外國導演掌鏡、以台灣為主要拍攝地並入圍該影展的劇情長片。此次獲選為遊牧影展開幕片,台灣民眾將能看見外國人眼中的台灣與人情幻化為生動的電影角色,尤其電影於美麗的東海岸拍攝,更替這一部公路電影增添了令人屏息的沿途風景。導演表示,拍這一部片最希望放映給台灣觀眾欣賞,很高興願望能夠成真。導演也將於影展開幕當日出席首映和映後座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牡蠣》導演馬克賈瑞曾於1999年來台,並於台中住了三年,2001年返美後隨即投入影視相關工作,曾參與如奧斯卡入圍片《永生樹》等電影的製作。賈瑞在台灣居住時,曾和朋友於台中創辦外國文學雜誌,當時因為彰化一帶有許多牡蠣田,便將雜誌命名為台灣牡蠣,電影也以此雜誌名稱為靈感。

▲《台灣牡蠣》。(圖/城市遊牧影展提供)

《台灣牡蠣》為他的導演處女作,在閱讀了福克納的小說《我彌留之際》後受其啟發,以在台灣遇見的人事物為藍圖,首次拍攝劇情長片便一舉入圍2012美國SXSW獨立影展,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具有淡淡黑色幽默的公路電影。故事描述一名外籍老師死後無人認領屍體,兩個和他根本不熟的朋友擅自決定「綁架屍體」,帶他沿著台灣東海岸尋找適合下葬的地點。逃亡旅程上,他們遇見了原住民朋友、友善的村民、惡劣的流氓等各式樣貌的台灣人,發生一連串荒謬又動人的插曲,也從台灣這座島嶼,連接到關於自身看待生命、死亡與普世價值的探索。

▲《We Were Here》。(圖/城市遊牧影展提供)

首波片單還包括描述當代街頭藝術家的紀錄片《光之子: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 The Radiant Child)、《麥胖報告》導演最新作品《電影賣最大》(The Greatest Movie Ever Sold)等,除了藉由參展片讓人省思的社會議題與衝突,更重要的是提供開放競爭的舞台,鼓勵並支持台灣獨立製片人,同時不忘「好(ㄏㄠˋ)玩,好(ㄏㄠˇ)玩」的DIY本色,打造一個不盲從,最有料的反無聊獨立藝術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