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木法沙》大揭秘! 金獎導演致敬1960年代經典日本動畫

文/電癮好選喆

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巴瑞·詹金斯(Barry Jenkins)執導的迪士尼年度動畫鉅作《獅子王:木法沙》(Mufasa: The Lion King),將以全新視角探索木法沙成為傳奇獅王的成長歷程。在接受《電癮好選喆》專訪時,詹金斯深入探討了該片的創作靈感,並透露片中的反派角色「白獅子」靈感來自1960年代的經典動畫《小獅王》(Kimba the White Lion)。這部由手塚治虫創作的作品,作為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對全球動畫創作影響深遠,詹金斯希望透過這些致敬元素為角色設計增添更豐富的文化層次。

▲▼《獅子王:木法沙》劇照(迪士尼提供)

▲《獅子王:木法沙》致敬六零年代日本第一部彩色卡通。(圖/截自《電癮好選喆》與迪士尼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金斯在專訪中回憶起自己觀看《獅子王》的經歷,提到自己「看過不下150次《獅子王》」。他表示,過去擔任保母時,經常播放這部電影給小朋友看,「這部電影彷彿有神奇的魔力,尤其是在辛巴失去父親的那一刻,可以讓孩子初次體驗複雜的情感,卻又能在不到三分鐘後讓小朋友破涕為笑。」詹金斯強調,1994年的《獅子王》對他意義非凡:「當我第一次被邀請參與這部作品時,我感受到這個故事對我心靈深處的召喚。」

作為《獅子王》的前傳,《木法沙》將揭露觀眾熟悉的「獅王」形象背後的生命旅程。電影將探索木法沙如何在極端逆境中成長,成為族群領袖的過程,並以突破性的技術呈現壯麗的非洲大草原風光。詹金斯強調:「這不僅是一部視覺上的饗宴,也是一場情感的深刻共鳴。」他表示,這部前傳將重點放在角色的成長和他們的經歷上,「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這些角色如何一步步成長,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這些經歷塑造並改變了他們,使他們成為經典的角色。」

詹金斯還提到「真獅版」角色情感表達的複雜度,解釋:「這些角色的表情需讓觀眾能夠看得懂、直接理解,而非依賴對話。」因此,他參考了真實動物的肢體動作,並加入人類的細微臉部表情,創造出能讓觀眾有共鳴的角色。

關於反派角色的設定,詹金斯解釋了選擇白獅群的原因。他指出,在迪士尼的《獅子王》相關作品中,這些角色早有提及,且在現實中也存在基因突變的白子獅子。他希望透過這些角色的故事,挑戰觀眾對善與惡的簡化思維,展現角色成長的複雜性。

詹金斯表示:「我想給大家看的是先天與後天之間的對比,見證他們所經歷的生命歷程,如何成就了一個走向善良而另一個走向邪惡的故事。」這種對比不僅能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動機,也能引發對於人性和成長的深刻思考。

觀眾將再次置身於迪士尼的魔法世界,同時在全新故事中見證「傳奇如何誕生」。《獅子王:木法沙》將於12月19日全台上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