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變裝皇后都入題! 《紀錄觀點》展生猛創意和企圖心

記者蕭采薇/台北報導

公視《紀錄觀點》開播邁入25年,「2024觀點短片展」推出6部新銳導演作品,類型涵蓋家族情感、白色恐怖、身分認同、變裝皇后、憂鬱與死亡等課題,展現生猛創意和企圖心。

▲「2024觀點短片展」觀點短片展首映會。(圖/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2024觀點短片展」觀點短片展首映會。(圖/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黃聖鈞、薛若儀執導的《voyu》,記錄鄒族藝術家杜銘哲,回到故鄉阿里山,追溯父親杜孝生醫師當年遭遇白色恐怖、出獄後噤聲、到恢復傳統姓名的坎坷心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杜氏父子的族名都叫voyu toskʉ,巧合映疊了父子兩代「何處是我家?」的流浪命運與認同覺醒。導演薛若儀表示:「杜孝生的鄰居受訪時,回憶中的杜醫生總是親切、和藹、有耐心的形象,但杜銘哲從小到大看見的父親,總是沉默的背影,無法和家人分享,父子間始終有一道隔閡,這是他很難以接受的。」導演黃聖鈞則期盼從這部短片出發,讓更多台灣人關心轉型正義和原住民的處境。

同樣探索父祖輩傷痛,導演陳韶君在《吹得到海風的地方》中,以第一人稱視角,從高雄搭上末班「臺華輪」,駛向澎湖外公家。外公離世已六、七年了,但遺族的傷痛卻不曾淡遠。導演透過尋根之旅,體會她與母親、外公、家族永遠的繫絆。導演陳韶君坦言,在片中刻意避談外公輕生的原因,她無意追究誰的責任,她說:「如果他想要離開,我們應該學習尊重他想要離開的自主。」

《肉人--精神病人的時間》主角小麥是憂鬱症患者,不被原生家庭所接納,曾有過輕生舉動。本片導演少凡,從同樣身為病友的心情出發,以參與觀察式拍攝手法,和被攝者密集相處,一同面對症狀與生活難題,以期讓觀眾更同理病友的世界,導演少凡說:「希望病友間能形成保護網,讓病友感覺不是孤立無援的,也希望讓一般人理解病友的身心狀態,更希望社會能看見並給予協助。」

《瑞秋》導演陳昆禾,自稱「順性別異性戀,社會上最普遍最無聊最常見到的乖乖牌直男」,原本只是拍攝研究所的酷兒老師袁子賢,但拍著拍著,自己也創造了另一個跨性別身分:瑞秋,和酷兒老師及其他變裝皇后,共同衝撞性別框架與自我形象的迷思。記錄「變裝皇后」的紀錄片已不少,但《瑞秋》導演把自身的徬徨、製片女友的支持、父母的轉念,一一入鏡,更顯誠懇與人味。

《歡迎光臨海口村》主角月女,是導演傅美嘉的外婆,大嗓門、個性直爽,大半輩子住在雲林四湖鄉村,結婚生子,與其他婦女剖蚵仔、種蒜頭,晚年又被神明指定為代言人,長駐宮廟為鄉親通靈、收驚。導演近身記錄阿嬤精彩身世,讓人看見台灣女性強韌的生命力,也映現農村人口老化、沒落的無奈。      

壓軸《明天我要當歌星,可以嗎?》由花蓮阿美族女導演Kawah Umei(連晨軿)和製片夥伴Lisin Haluway,拍攝她們的媽媽Umei、Haluway,不放棄歌星夢,更勇敢嘗試譜寫詞曲,娓娓道出身兼媳婦、妻子、母親和女兒的甘苦。全片洋溢樂天與幽默,笑中帶淚,兩位媽媽還專程趕到台北「原轉小教室」,向族人歌手巴奈學習唱歌與創作,Umei媽媽當場許下願望:「請不要排斥我們原住民,請把我們一視同仁。」 

「2024觀點短片展」上集將於公視頻道5月23日晚間十點播出《voyu》、《吹得到海風的地方》、《肉人--精神病人的時間》,下集則於5月30日晚間十點推出《瑞秋》、《歡迎光臨海口村》、《明天我要當歌星,可以嗎?》,並於公視網路直播頻道同步播出、公視+同步上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