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紹宇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一名女子試圖跳河自殺未成,主播不斷以「第一位貴人」、「第二位貴人」的形容,來稱呼那些阻止她自殺的民眾們,接著在最後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彷彿重申政策般念出「自殺不能解決難題」等等結論,我不禁好奇,阻止自殺這件事究竟是為當事人好,還是只是為了旁觀者著想?
面對人是否具備「死亡權」的爭議,社會長期存在歧見,無論以道德層面或同理角度來看,似乎沒有一個全然都能被接納的方案,至少現在是如此。
而這部即將上檔的英國電影《一週斃命:不死退費》就提供我們一個全新視角,當社會中存在一間專業的「殺手機構」,裡頭的職業殺手專門與想自殺的人簽訂合約,他們的宗旨便是「只殺那些想死的人」,甚至連死法都能事先選擇,依照欲自殺者可負擔的價位,從疼痛度、死亡時間長短或是光榮地死去中都能進行客製化,且一周之內保證死亡,若不成功還能退費,這樣詼諧的黑色喜劇,笑點是因為人們覺得荒謬,起初考驗人們的接受程度,也無形中藉毫不沉重的敘事手法,帶出現今人們對生死議題的討論。
男主角威廉(艾紐林巴納德 飾)是一名不得志的寫作者,無論再認真投稿,都無法獲得出版社的青睞,靠著救生員職業餬口,卻因缺乏成就感而渾渾噩噩,臉上總寫著大大的「厭世」二字。他開始嘗試自殺,不料試了十次仍未成功,才發現原來求死是件這麼難的事,這讓他更加憂鬱了。機緣下遇見職業殺手雷斯利(湯姆威金森 飾),這位已屆高齡的殺手願意助他一臂之力,也算完成了雷斯利當月的「業績」,兩個人可說是各取所需。
沒想到才剛簽約、匯了款,威廉就接到出版社通知,自己的作品被人閱讀、賞識並計畫出版,這個天大的消息令威廉不得不改變他的自殺計畫,不過合約是無法廢止的,雷斯利為了完成業績而心急想殺掉威廉,於是他們倆便開始一場你殺我躲的求生大逃亡。
這部電影有兩條線同時進行,一個是想成為作家的厭世青年,他從未有過被人需要的感受,因此他懷疑自己的用處,認為世界上就算少了他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另一位則是殺手雷斯利,曾經歷一段「頂級殺手」美稱的風光時期,隨著年齡逐漸增長,不知不覺也被更優秀更準確的新進殺手取代,面臨被逼迫退休的窘境,他一方面害怕失去工作便喪失存在的意義,一方面亟欲證明自己「還有用」,陷入自我混亂。
很神奇地,這兩名男性角色都被他們身邊的女性所拯救,幫助他們找到繼續存活的價值。片中認為世界上有這麼多自殺的人,都是因為「有太多想太多的人了」,的確有時生活就是一場酩酊大醉,清醒者才是最孤單的,然而或許不思考能夠讓人生好過些,但不覺得太可惜了嗎,想太多不等於自艾或自貶,而是奮力從某個卡住的結當中,理清一切的秩序,過程是痛苦的,不過唯有這樣做,才會有新一個階段的人生高度。
就像片中男主角希望自己以「從急駛的車輛前拯救孩童而死」的英雄式死法告別世界,卻沒想過為了圓自己的自尊夢,將置那個小孩於危險當中。又或是殺手從事業成就中滿足自我,卻疏忽了老婆需要陪伴與他曾立下的環遊世界承諾,錯過的反而比得到的更多。
人生瞬息萬變,現今的不得志不是最終答案,也別著急於為生命下結論,這部英式黑色喜劇片可能沒辦法給你一個答案,但絕對能讓你有面對人生瓶頸的更大格局。
當然,不是靠道理說教,也不是將一切複雜簡化、一味正能量爆棚的心靈雞湯。
●彭紹宇:
政大外交系學生,現為自由影評人,認為電影傳達生活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延續,因為從電影得到許多,也希望介紹好電影給更多人。在各大媒體都曾發表文章,目前於ETtoday韓娛版開設專欄「彭紹宇看韓國」。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