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美國動物》:魯蛇的空泛起義

▲▼《美國動物》伊凡彼得斯、貝瑞科漢、傑瑞德阿布拉罕森、布萊克詹納。(圖/采昌提供)

▲《美國動物》。(圖/采昌提供,以下皆同)

文/陳樂融

有的電影你情感上不會太喜歡,但創作與製作的完整精良會讓你稱讚。《美國動物》(American Animals)是2004年美國大學圖書館真實文物搶案重現,但既非商業爽片,也沒有英雄色彩,只有從頭到尾魯蛇空泛的起義,意圖推翻他們不喜歡的世界,而又證明毫無能力撼動半分——但電影確實生動表達出那種掙扎、空洞、沒用。

四個家境、個性、智商不一的大學男生,毫不堅定也不感人地因緣湊在一起,看似中規中矩在策畫,其實一路暗潮洶湧敗象早露,甚至稍微出點意外紕漏,就互相髒話問候歇斯底里怪責崩潰,這種犯罪水準不失敗才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的人雖有睪固酮鼓勇,卻無力嗅出不對勁時當機立斷懸崖勒馬,是受制於「你的人生不想改變點什麼嗎」的媽寶式叛逆,還有「頭都洗了不然怎麼辦」的同儕壓力,這些都構成了「沉沒成本」(Sunk Cost)。

▲▼《美國動物》劇照。(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但到底有什麼大不了的困境,讓這些男孩希望改變,或者有什麼大不了的夢境,吸引他們勇往直前?對不起,沒有。片中首先突發奇想要偷書的史賓賽很早就孬了,只是抽身不了;痞子華倫看似首腦,其實家庭和學業都讓他外強中乾,而且天生不具備領袖素養;學霸艾瑞克本屬縝密冷靜,但想在賊窩裡「潔身自好」不把手弄髒,本身就是不合邏輯之事;最後那位年紀輕輕挺社會化的查爾斯,明明有商業頭腦卻蹚入這渾水,事敗後他最大吼大叫呈現暴力傾向,覺得自己的好日子好身分都給這群無能笨蛋毀了。

▲▼《美國動物》伊凡彼得斯、貝瑞科漢、傑瑞德阿布拉罕森、布萊克詹納。(圖/采昌提供)

現實中,這四種男生,不也提供了四種原型,可以讓許多父母師長鄰居眼中的好兒子、乖寶寶、平日會打招呼有禮貌但後來成為「罪犯」的人,對號入座。

豆瓣上有觀眾評論說:「北美村裡大學生口語手冊:一、我要離開這破地方;二、我的生活不能一成不變;三、我們一定要找點刺激不然一輩子就這樣了。」其實何止北美或第一世界國家,全世界許多年輕人都這般抱怨、交流與互相蠱惑,以為自己「不一樣」,而真的走上一條不一樣的錯誤之道了。

▲▼《美國動物》劇照。(圖/采昌提供)

●陳樂融
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及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