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氣》。(圖/《爭氣》劇照,以下皆同)
文/陳樂融
華裔美籍導演楊紫燁拍的香港紀錄片《爭氣》,透過一個四校聯合製作、帶有融合教育理念的音樂劇,讓不同身心狀況與家庭背景的中學生(包括盲校視障學生),利用課餘集訓半年,透過藝術訓練與集體生活形塑人格,是值得研究推廣的案例。
原來香港初高中多是同一間學校辦學,學校被分級為Band1、Band2、Band3。不同階層的各校,再自己分出校內菁英班和放牛班。片中有女生因為自己比不上朋友的學校而哭泣,但也有一位胖胖的男同學這麼說:
「唸Band1、Band2不一定代表很好,你只會讀書,我問你,你試過打架沒有?試過玩樂團沒有?我問他們懂不懂怎麼搭地鐵,他們不會,他們說我司機來接我,我不懂怎麼搭車回家。我說那你死定了,世界末日要逃命時,你怎麼辦?」
這段反詰開朗又實際,不是出自老師勸導,而是他本人的自我開解。我覺得這段話一點都不酸。
爸媽讓小孩光讀書讀到中學還不會搭公車回家,真的好嗎?當然,喜歡階級決定論的人,會說:好。
不是光反駁明星學校就是對,身為Band3學生,片中一個女生說,以前覺得沒希望,但參與這齣戲之後,感覺環境對人的影響不是死的。尤其看到比他們條件更差的視障學生還比他們認真拼命,受到很大啟發。
其中一位才失明一年的學生,心態有更大轉變。從唱歌跟蚊子叫沒自信,到勇敢表現自己,還在片尾被選為致詞代表之一,跟爸媽說:「我只是沒有眼睛,又不是沒有命。」更逼出滿場的笑聲與淚光。
最讓我心有戚戚焉的,本片借助的教育形式是音樂劇,這讓一直從事音樂劇編劇與作詞的我,倍感親切與鼓舞。當看到本來內向怯懦或桀傲不馴的青少年,最後上台搬演音樂劇,唱跳不輸台灣一般劇場演員,真的很感人。
●陳樂融
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及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