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錯車》。(圖/陳樂融提供,以下皆同)
文/陳樂融
《搭錯車》高雄演出完輕微厭世。不過反正只是短暫。放鬆午睡、滑臉書、朋友飯局,整理照片。夜裡走操場時其實已加快腳步,在想將交稿的商業文案。說認真想,其實心裡打算就算被退稿也不賴。整個人就是半耍廢。
這回《搭錯車》音樂劇藝術總監初體驗,讓我走出一點點舒適圈,深入體會「劇場即無常」的道理。和果陀劇場或其他客戶合作二十多年,只擔任作者,文字交稿後幾乎不過問(也沒機會過問)製作細節。這回一路跟製作人、導演和音樂總監密切協商,盯緊胎兒,直到美麗的她呱呱落地,甚至台灣六場,看一場就修一點,期待以更完整的版本巡迴海外。
腦筋快、少耐性的我,一向不喜重複,更不喜重複修正別人的錯誤。尤其再做一次也不代表定案,而只是薛西佛斯般重複指出不同的錯誤。
但現場秀仰賴大量活生生的演出與技術,注定每分每秒都有意外。岔了音,誤觸按鍵,恍神忘詞與亂講,跳歪舞步,沒走到光區,麥克風失靈,少了幾秒的換裝。即便前置做好的內容,依然要人工配合,人工是關鍵。人是關鍵。
這些大小事挑戰我的敏感與記性,鍛鍊進退與耐心。觀眾不知道的錯誤,已經看了不知多少回的我卻耿耿於懷,演員台詞稍有差池,潔癖如我立刻警報大作。老實說,那份耿耿如能影響大局,我樂意發揮機車精神,繼續精實;但世間總有註定無法盡如人意的千絲萬縷,套句寫給劇中亞叔的台詞:「對於那些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最好的就是放手。」
於是有時我會忍住不說,有時,也會為從來不感動的地方眼角潤濕。那時的我又飄在身體上方,悄然注視自己這丁點的變化與發現。彷彿又找到千手觀音的一隻手、一隻眼,多了一絲對人性的窺看角度。
能搭上這班車當然慶幸。推出後見識的反應和某些潛台詞,冷暖自知。但我畢竟和夥伴們說,知道自己做到了什麼,是最重要的。而藝術達成圓滿的秘方,也許永不在創作者手捏的這端,而在欣賞者腦補後自行拚上的那端。
●陳樂融
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及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