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瑞麟
南韓電影今年在台灣大放異彩,先是《下女的誘惑》打頭陣,接下來《哭聲》靠著眾多好評讓劇院場場爆滿,近來上映的《屍速列車》更是在預告釋出時就掀起討論,更搭配上台灣影迷很愛的活屍題材,分享和討論度都創下韓片近年來在台的新高。
以下有巨雷慎入
▲秀安對著爸爸說:「你就是這麼自私,媽媽才會離開你。」點破本片的主旨。(圖/翻攝自網路)
本片以「自私」貫穿,即使講的是活屍片,但描寫的感情面卻比追殺場面來得更震懾人心,整部片幾乎都在車廂裡面拍攝,在狹小有限的空間裡讓觀眾被逼得喘不過氣,透過景深、音效、燈光等營造出緊張的壓迫感,更顯見導演的調度功力,不時透過新聞暗諷南韓政府在近幾年遇到災難事件顧著逃避、蒙蔽大眾,而且角色眾多,故事節奏卻不會凌亂,反而將每個人的定位、內心描述得很清楚。
▲導演善用車廂連結又分離的設定。(圖/翻攝自網路)
《屍速列車》在活屍片中加入新的元素,像是活屍沒有光就看不到、不會開門等簡單設定,善用列車相連,但是又分隔的背景設定(讓我想到《末日列車》),玩出不同於以往的活屍片風格,殭屍的化妝及美術更是加分,不用太多的血肉模糊,驚嚇指數就破表,可能有很多人對一幕印象深刻,就是殭屍打破玻璃從空橋上墜落到列車頂上,結果有一隻骨折,手高舉過頭呈現詭異的姿勢在奔跑,在緊張的氣氛中也不禁讓人噗哧一笑,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畫面製造出「活屍洪流」,大量衝破玻璃的場景密集到頭皮發麻。
▲本片沒有大量噴血、斷四肢畫面,卻成功營造驚悚氣氛。(圖/翻攝自網路)
本片也運用大量的對比,像是開頭碩宇不願意開門讓勇國和相華進來安全的車廂,反倒是勇國在車站時堅持讓他進到玻璃門內才關門,結果他到後面被一群生還者給隔絕在外;開頭流浪漢在列車上的廁所被嚇到失魂落魄時,由金義成所飾演的大老闆便對秀安說「不好好讀書就淪落到這種下場」,沒想到最後自己卻躲在廁所裡逃過死劫。
▲3位男星(由前至後)馬東錫、孔劉(孔侑)和崔宇植。(圖/翻攝自網路)
最讓人心碎的片段,絕對是生還的15節車廂乘客在大老闆的慫恿下,害怕碩宇一行人從第9節車廂殺到該節時已經被感染,堅持不把門打開,這一段透過剪接表達導演想說的話,秀安無助地哭喊、老奶奶看破人性的殘忍、生還者一心想保全自己等,結果相華因此犧牲,不禁思考「如果是我會開門嗎」,之後喪屍湧入15節車廂,剛好經過黑暗的隧道,當時的畫面已經看不太出誰是活屍誰是人類,暗示的或許就是人終究還是變成了他們最不想成為的生物,甚至兩者比起來根本沒有不同。
▲該片段刺激觀眾思考「如果是你,你會把車廂門打開嗎?」(圖/翻攝自網路)
片中的2位奶奶也是亮點之一,姐姐從一上車就被塑造成「很會照顧人」的正面形象,最後妹妹以為她死了也失去求生意志,難過地坐在第15節的生還者車廂裡,後來發現她就站在門外,便衝上前去想幫忙打開門,沒想到最後門打開,姐姐卻堅持不進來,覺得自己會讓門來不及關上,只要看到妹妹安全就好,但就如碩宇所說的「如果門趕快打開就不會有人死」,妹妹覺得失去姐姐活不下去,可能也抱持著「這些人渣該死的心態」而打開和活屍相隔的門,尤其是和變成活屍的姐姐對望時,可以聽到戲院裡已經有此起彼落的啜泣聲。
▲金義成堅持活到最後且趕到釜山也有他的理由。(圖/翻攝自網路)
由碩宇帶頭的群體組成也滿奇妙,從社會階級底層(流浪漢)到高層(基金經理),從尚未出世的孩子、小女孩、學生、成年人到老人,每個人堅持活下去的原因有愛情、對孩子的親情、姐妹的感情、夫妻間的愛,就好像是個小型社會般,而從小到大我們都有自私的那一面。
最後碩宇離開女兒的部分可能過於煽情,跳脫原本的畫面和配樂,但是他回憶起孩子剛出生的場景,或許是在暗示我們出生時如此單純無害,成長後經過了社會洗禮,已成為只顧自己不管他人死活的人。
▲父愛和自私2種人性同時貫穿全片。(圖/翻攝自網路)
本片當然還是有些缺失,或許是礙於預算的關係,大場景的特效仍是明顯看得出假假的,像是行駛中的火車追撞主角群時;還有滿多觀眾在現場驚呼孕婦怎麼可以挺著大肚子跑那麼久,甚至像參加障礙賽般爬在行李架上,有種《侏儸紀世界》女主角穿高跟鞋逃命的錯覺,但或許這就是「媽媽的力量」,老公為了救他們犧牲生命,她一定得要保護自己和尚未出世的孩子,最後感到安全、放鬆時才開始有不適;以及有點過度惡化大老闆的形象,已經到了觀眾碎念「一定要讓他死」的程度。
▲勇國最後犧牲,老婆聲嘶力竭哭喊讓人揪心。(圖/翻攝自網路)
可能會有人覺得「沒有詳述變成活屍的原因」、「最後有沒有解藥」、「死守15節車廂的生還者怎麼讓男主角一行人再往下個車廂走而不是隔在他們和活屍間」等,認為劇情不夠完整或有些漏洞,但大致看來這些都不是重點,而是看完後有沒有自省,畢竟在歐美活屍片當道的時期,這部片打破一般活屍片的格局,以人性做為主軸,無論是自私還是感情,強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連結,才會有那麼多人高喊「怎麼會看殭屍片看到哭」,而不只是看到拼命逃跑和打鬥、順利找到解決方法的單調劇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