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欣容/台北報導
楊雅喆執導、劉蔚然製作的公視大戲《天橋上的魔術師》被質疑大量動畫承包給大陸,名單卻隻字未提,製作人劉蔚然今在臉書坦言,「韓國公司的確轉發了部分製作給大陸公司。」
►被金鐘評審爆黑料!《天橋》楊雅喆嗆「沒有您我們一樣做到」 長文反擊
▲劇組金鐘慶功合照 。(圖/公視提供)
《天橋上的魔術師》在第56屆金鐘獎拿下六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戲劇、最佳導演,但評審之一的「夢想動畫」創辦人林家齊卻在臉書指出,該劇大量特效是包給大陸宋威老師,以及80%特效鏡頭是由北京諾華視創公司負責,但製作名單卻隻字未提,且主打「台韓跨國合作」。
▲《天橋上的魔術師》孫淑媚也入圍視后。(圖/公視、myVideo提供)
雖公視第一時間發表聲明,指出該劇幕後是由數百名專業人才執行「並無80%特效由中國團隊製作一事」,而今「原子映象」製作人劉蔚然在臉書以千字文解釋製作幕後,坦言「韓國公司的確轉發了部分製作給大陸公司。」
▲戲劇節目獎《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圖/翻攝YouTube/廣播電視金鐘獎 Golden Bell Awards)
▲《天橋上的魔術師》爆爭議。(圖/公視、myVideo提供)
劉蔚然臉書全文
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在整個從籌備到播映的過程中,我始終沒有多說什麼,因為我相信的是,沒有任何一部影視作品的過程是容易的,只有最終呈現出來的,觀眾看見了、感受了什麼,這個才是真真切切的。我們做到了的,我們沒做到的,都是下一次需要再努力的經驗與目標。
昨天一整天著實百感交集,從抒情文到激動文,換了各種寫法想説說一直以來關於「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各種爭議,但我還是先來說說關於美術場景視效的這一整件事吧。
故事發生在1980年代的中華商場周圍,一個現在已經消失的場景。消失的不只是在現在寬敞的中華路上很難想像曾經有過的商場本身,整個西門圓環和中華路兩側的建築也與當年的情景大不相同。如何重現許多觀眾都仍然熟知的場域,如何搭建看起來足夠豐富的場景,又要能夠在預算內完成,一直是一個導演、攝影師和美術視效的大難題。看著美術在預算的局限性下各種拆解拼裝搭建場景的方式,導演和攝影師在一次次的會議中傷神撓頭,這樣又該怎麼在因此被限制住的鏡位和攝影機運動怎麼想辦法突破再突破…。
(有些細節我就用以下幾張圖來配圖說明一下,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於是首先有了在汐止雍和建設那塊地上的場景搭建。
美術頭哥如同變魔術般的將一、二、三樓和天台都拆分開來落於平地,還格外具有巧思的將部分招牌做成了雙面,從另一個方向拍攝可以當成另外一棟樓、多偷一點角度和機位(這樣也都已經讓預算有了不小的超支…)。
去年參觀過的媒體朋友們很熱情的說我們神還原了當年的中華商場時,我們稍稍的安了心,但隨之而起的各種質疑「為什麼不是搭建一個可留存的場景供其他劇組的延續性使用?」感到沮喪。但為什麼搭成這個樣子?原因其實有點簡單,這個預算而沒法搭建起完整的一棟百公尺長的三層樓雙向性建築,而這樣局部性拆解搭建臨時建物的方式又只是根據「天橋上的魔術師」劇本當中需要的場景,其他的劇組可能有其他的需求…。
但其實更難的還在後頭。
美術搭建的場景只是劇中角色的主要表演區(以下圖片中有一個標示出5的,我們看起來很大的場景搭建其實只是搭了需要的這一小塊),但整個西門町的周邊環境是一個更鉅大的工程。
幾經研究之後,跟其他影視作品當中的場景延伸最大的不同是,這是一個觀眾太熟知的區域,全十集的故事都在這個區域發生,我們只能扎扎實實的把周邊一圈的建物從零開始的用數位的方式完全重建起來,這不是一個「看起來有年代感」的自行發揮設計就可以過關的大工程。
我簡述一下這個工序:
1. 跟台北市政府建管處、都發局等單位申請不同年代版本的地形圖、航測圖、始照圖、立面圖等等。(感謝台北市政府以及在這些公文往返過程中協助我們最終取得資料的好多人。)
2. 洪大為建築師事務所參照各種圖紙把周邊可能最近景呈現的40棟樓,一棟一棟的蓋出來。(在此要再謝謝我的高中好同學魏郁祥在最艱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盞明燈,又協助我們尋找著願意支持做這樣複雜的基礎工程的建築師。跟建築師的收入相比,我們付出的相應酬勞可以說他們簡直義務幫忙了。)
3. 建築師搭建完的數位建築模型,回到美術組再確認,連同招牌看板等軟件設定資料一起轉給視效組。(尤其實景搭建其實是偷了尺寸的,並非1比1還原,所以在相對位置對應關係上,周邊建築環境也得調整,讓最終視覺呈現出的相對位置看起來不穿幫…。)
4. 視效組搭建完的建築,貼上在拍攝期只要有時間就拉著製片組,各處拍攝台北大小巷道找尋之後可能用到的材質參考,再回到美術組再次做確認。
5. 至此才完成了一套周邊環境建築的數位模型,提供給所有參與的視效公司。
之後就是一般的背景合成的視效流程我就跳過了。
在視效公司的選擇和最終的工作分配上,有幾個可以說明的。
我們在最初的徵選提案上,提出的是以韓國公司Digital Idea為主要的視效公司,美國公司Pixomondo和台灣公司賞霖為輔,希望可以在各公司的強項達到最佳效果。但真的開始往下推進時,才知道我們沒想到的事情還是太多了,原本的關注焦點可能還是落在了斑馬、小黑人、石獅子、金魚…等等生物類的事情上,但事情遠遠不是這麼簡單…。
過程中,我們從Digital Idea換成了4th Creative,因為劇本的調整和修改沒能和Pixoondo合作,最終又加入了一直支持我們的台灣公司台北影業和轅年視覺創意。
接下來就是最終的工作分配。源於前面所說的背景合成的這一大大大件事,我有兩個可能方案,一個是按照同一區塊的背景合成分配,比如五棟朝南一樓西區、五棟朝北區二樓東區外景、天橋上……等等的區塊跨分方式,大家對該區塊相對應的環境對應可以更熟悉,但環境貫穿全十集且每集都涵蓋了各方位,又生物類的視效原本就是不同公司製作,這樣會大大提高工序複雜度,所以最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高效完成的概念下(真的很短,直到去年九月還在不停調整剪輯,但十二月得交片…),是以該集生物是由哪家公司製作就由該家公司同時完成所有背景合成的方式處理。
全十集一千多顆鏡頭,就在短短的三四個月當中用這樣的方式,完成了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樣貌。(真的很辛苦導演在每顆鏡頭來回來去的一次次的調整修改。)
我不諱言,韓國公司的確轉發了部分製作給大陸公司,但韓國公司4th承接的部分也只有50%,由他們局部發出的佔全片9%,不知何來全片80%之說。所謂這是納稅人的錢,是太大的帽子,但我也可以很不愧於心的說,全劇組以及參與在「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所有人,沒有愧對這一分一毫。
也謝謝你。給了我發這篇文的機會。
多加一句小小心聲:原子映象做過預算最高的電影「吃吃的愛」全片視效是在台灣做的。請不要給出有預算就外找,沒預算就委屈自己人的這種說法。這句話大概是昨天最傷心吧。這麼簡短的話真的很誤導,預算不是絕對數字,是在這個數字之下我們需要完成的相應內容。
「天橋上的魔術師」從過程到成品的確沒有盡善盡美,我也虛心接受各種指教。有各種問題我會一一回覆的。不過不要再隔空引戰了,那是我最不希望見到的事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