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樂偉
有在追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더 킹:영원의 군주)劇迷,也許有人留意到由李敏鎬飾演的「大韓帝國」君主李袞,他出入位於釜山的皇宮時,他的座駕車牌寫上的國名是「Kingdom of Corea」,而不是我們一般熟悉採用的「Korea」。
▲Netflix英文字幕中,大韓帝國也是翻成Corea。(圖/翻攝自Netflix)
而如果你用Netflix切換英語字幕,每當提到「大韓帝國」時,也是出現了同樣的「Corea」英語名稱。那麼,為何大韓帝國選用的英語國名,是「Corea」,而不是「Korea」呢?
把時間退回19世紀中後期,那時有部份西方列強國家,稱朝鮮半島為「Corea」。這可以從1851年由英國著名的地圖製作者John Tallis繪製的東亞地圖中,以「Corea」來稱呼朝鮮半島作為最原初的參考。其後,1908年由亞洲研究鼻祖之一的Jeremiah Curtin撰寫的《蒙古史》一書中,也把朝鮮半島的名字稱為「Corea」。
此外,當時位於首爾的英國駐朝鮮半島大使館,同樣也是以「Corea」來命名。還有19世紀末多位從西方來到亞洲的傳教士,他們撰寫的書籍裡也一樣用上了「Corea」,不少初期來自西方社會的人,也有以字母「C」作字詞開頭,來命名朝鮮半島。
▲李敏鎬飾演大韓帝國皇帝。(圖/Netflix提供)
不過同時期也有些西方國家會以「Korea」來稱呼朝鮮半島,例如當時美國駐朝鮮半島領事,便用「Korea」作文字紀錄。另外,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Korea」與「Corea」也有並行使用,不過受美方影響,主辦者還是偏好使用「Korea」。
隨著19世紀末開始,野心勃勃的日本透過甲午戰爭擊敗中國後,日本對朝鮮半島已慢慢建立「既成事實」的控制。後來再於1905年日俄戰爭,把最後一個有能力在亞洲威脅日本地位的國家清除後,那時朝鮮半島也成為日本的囊中物。
▲李敏鎬座車寫「Corea」其實曾是歷史上使用過的譯名。(圖/翻攝自Netflix)
1910年起,朝鮮半島正式成為日本在亞洲的殖民地,有傳言指是日本政府把本來西方採用的「Corea」改為「Korea」。據首爾國立大學的歷史教授鄭永旭研究表示,因為1908年倫敦奧運時,在「英日同盟」的支持下,大會把大韓帝國的英文名稱改為「Korea」,以讓日本的國家英語名字排名(Japan)可以先於南韓。除此之外,當然也有為了打壓朝鮮半島內的反日獨立傾向的目的。但這些都是傳言,迄今為止也無法真正考證這種說法來源是否正確。
隨著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有部份生活在朝鮮半島的人民,便經常爭取要求把「Korea」改寫回「Corea」,當中尤以北韓的立場比南方的南韓更激烈,原因是他們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日本戰後的賠償,希望借「易名」之名來增加向日本討價還價的議價力。而南韓也偶爾有愛國人士要求政府推動「正名運動」,聲言要把一切日殖的痕跡都通通抹去,但礙於牽涉到極龐大的「改名行政開支」,多年來都不曾實行過。
▲李敏鎬劇中的平行世界「大韓帝國」也真的曾經存在。(圖/Netflix提供)
當然,每當南韓國家足球隊參與世界盃的比賽時,我們便會發現有些球場內的球迷,都會拿著一幅寫著「Corea ! Fighting !」的大型標語,在球場內高舉並搖旗吶喊,可見其實兩種寫法也是能讓大眾接受。
但從語言上分析,為什麼義大利人會把「Korea」寫成「Corea」,當然不是義大利人支持南韓民族主義,而是由於有些南歐國家的語言,都是凱爾特與羅曼語文,是從拉丁語系轉化過來,而因為「C」是「K」的發音字母,所以還是用「Corea」來稱呼南韓。迄今為止,除了義大利以外,還有法國、西班牙、巴西、阿根廷與墨西哥,都是以「C」為字頭,拼出代表南韓的國家名字發音。
至於擁有相當反日元素的戲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刻意把當時的「大韓帝國」國名,再次選擇以「Corea」呈現出來,弦外之音,兩者扣連起來,當然也少不了民族主義傾向的考慮存在。
本文出自外稿作家,由鍾樂偉【韓劇 《The King:永遠的君主》 - 何以大韓帝國叫「Corea」而不是「Korea」?】授權提供►看更多鍾樂偉專欄文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