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宇影評/《幸福城市》:愛與恨的相伴相生

彭紹宇看韓國 彭紹宇 Wenny Peng

1997年出生,政大外交系學生,從娛樂、戲劇、社會與各種觀察視角,與你..

《幸福城市》。(圖/《幸福城市》劇照)

《幸福城市》。(圖/《幸福城市》劇照)

文/彭紹宇

「愛千萬不要給得太多,你今天將它挽留,明天它悄悄溜走……」來自劉文正的老歌旋律多次出現在這部電影當中,明明是悠揚而令人心迷的曲調,搭配上本片畫面,卻呈現出一種極其悲傷的氛圍,為什麼愛不要給太多?

主角張冬陵就是一個付出太多愛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幸福城市》。(圖/《幸福城市》劇照)

電影採倒敘法,片中一開始即帶給觀眾震撼畫面,卻也揭示了這位男主角終其一生的被愛折磨的破朽命運。在眾人一頭霧水的疑惑當中,故事緩緩展開,那是西元2049年的世界,是一個自動駕駛公車滿街跑、高科技產品的使用已落實在每個平民生活當中,美容技術的突飛猛進讓衰老逐漸被人遺忘。

這是座幸福城市,但每個人的臉上卻都寫滿了悲傷與匱乏。

張冬陵的謎,包括他的母親、妻子、女兒與年輕氣盛時遇上的異國女子Ara,導演利用他人生當中不同時點的重要女人,陳述愛在這個男人身上的副作用,以及那些大多為不幸的遭遇。三個女人或生理上或精神上最終都離開了他,他被迫告別童年親密卻尖銳的回憶、被迫親眼看著自己的老婆出軌,但仍疲憊地維持這段破敗婚姻關係,而女兒對於胎記的不屑一顧也使人悵然若失,什麼時候世界前進的速度,已經快到來不及舔舐彼此身上的傷口?

《幸福城市》。(圖/《幸福城市》劇照)

通片瀰漫壓抑氛圍,身為警察的張冬陵因為擇善固執的性格而總自討苦吃,他的心裡這兒塌陷一塊、那兒腐爛一塊,總以為付出就能得到幸福,卻只是一而再目送幸福遠去,無論在哪個年代,張冬陵的孤寂都像是可以穿破銀幕一般,慢悠悠地直搗人心。

主角張冬陵在此片分別由三位演員飾演,從最早的中老年版(高捷 飾)、壯年版(李鴻其 飾)以及最後的青年版(謝章穎 飾),也在今年金馬獎上出現難得以同樣一個角色獲得多項提名的情況(男配角李鴻其、新演員謝章穎),當然不可忽略的還有飾演張冬陵媽媽──王姐的丁寧,她演活了大姊頭的性格要角,舉手投足都是戲與故事性,丁寧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在後端與新演員謝章穎的對戲,那是唯有演員相互激盪碰撞才會產生的火花。

《幸福城市》。(圖/《幸福城市》劇照)

至於李鴻其與高捷則撐起了本片的主要篇幅,前者的躁動與後者的深沉,儘管個性並不完全相同,但歲月磨平一個人的能力仍是能使人信服的。李鴻其的演技在新生代台灣男演員中相當出色,詮釋火爆浪子恰如其分,在情感複雜的細節上亦能細膩處理,是賦予張冬陵角色立體化的重要功臣。

《幸福城市》在國際影展間表現亮眼,以首部台片之姿獲得多倫多影展「站台」(Platform Prize)競賽單元首獎,甚至連南韓大導李滄東都力薦。然而,它的片名或許會帶給觀眾錯誤的預期,因這絕對不是一部讓人看了會幸福的電影,導演刻意的反諷使影片充滿一種悲傷的荒謬感,英文片名《Cities of Last Things》靈感來自美國作家Paul Auster於1987年發表的小說〈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不同年代的張冬陵就像身處於不同的城市一般,但他所僅剩的那些情與愛,卻不斷不斷被剝奪。

《幸福城市》。(圖/《幸福城市》劇照)

所以為什麼說愛不要給太多?

正因愛與恨本來就是相伴相生,付出後擔心失去,失去後留下的恨竟如同當初的愛意一樣濃烈,但我們卻還是會一再選擇去愛,無論身上背負著多少武裝,然後犯錯再陷入,陷入後又抽離,於是那自溺與源源不絕的畏懼,便構築了這座所謂的「幸福城市」。

●彭紹宇:
政大外交系學生,現為自由影評人,認為電影傳達生活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延續,因為從電影得到許多,也希望介紹好電影給更多人。在各大媒體都曾發表文章,目前於ETtoday韓娛版開設專欄「彭紹宇看韓國」。
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