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采薇/特稿
近年來,不,或者說從更早的《五燈獎》開始,以素人為主的歌唱、選秀節目就沒少過。他們或許沒有亮麗外型,但好歌喉與生俱來,如同一塊璞玉,稍加琢磨就能發光。不過最近反過來了,同樣是歌唱節目,選手卻變成大明星,像林志炫曾在《超級星光大道》當評審,在《我是歌手》倒成了被評的對象。其實,素人、藝人,說到底,大家要的,都是「舞台」。
▲辛曉琪第一次上《我是歌手》時,唱成名曲《領悟》崩潰。(圖/翻攝影片)
過去歌唱節目偏好素人參加,讓他們一圓歌唱夢,因此又稱作是選秀節目。這些人有多「素」?回想一下,每次海選少說數百、數千人,鏡頭一撇過去,那個別著號碼牌的同學,昨天搭公車時不就站在你旁邊嗎?就是這種「親切感」,這種麻雀變鳳凰的感人故事,讓這套「素人元素」幾十年都不退燒。別說林宥嘉、楊宗緯和蕭敬騰,就連張惠妹、蔡依林和周杰倫,當年都是從電視歌唱比賽中發跡的。
▲林宥嘉(左)和蕭敬騰(右)都是出身《超級星光大道》。(圖/資料照/記者徐文彬攝)
當然,素人們配合度高也讓製作單位愛用原因之一,更歡喜的是…比起明星動輒上萬元,甚至數十萬的通告費,素人比起來實在便宜。這種魚幫水、水幫魚的模式,一方求得高收視,一方求得知名度,各取所需,也算是雙贏。
不過《我是歌手》卻將歌唱比賽帶到一種新的局面,沒有了看似和你我沒什麼差別的某某某,而是重新換上了大家都叫得出名字的「齊秦」、「黃貫中」、「辛曉琪」、「林志炫」。而這些大明星不是單純唱歌給大家聽,而是成為了被「評選」的對象,表現不理想,還得面臨淘汰的命運。
▲楊宗緯參加《我是歌手》卻慘遭淘汰。(圖/翻攝網路)
回頭說說《我是歌手》,這節目當初是由韓國MBC所製作,後來湖南衛視買下版權,做出了一個「中國版」,廣邀華語流行樂壇歌手加入。同性質節目在韓國還有個叫做《不朽的名曲》,邀請的都是10幾、20歲的年輕偶像,像是Super Junior藝聲、2AM昶旻、BEAST耀燮、IU等,這些名氣已經遍及全亞洲的韓流明星,在節目中嘗試改編老歌、挑戰唱功,收視表現同樣亮眼。
於是話說回來,這些人不缺「名氣」,又為何願意重頭走「素人」的路?舉個例子,《我是歌手》中的海豚音歌后黃綺珊,雖和那英同時出道,但星路卻沒那麼順遂,出道27年後才藉著參加《我是歌手》翻紅。而大陸商演多,隨著節目強力放送,邀約自然也跟著上門。
▲黃綺珊(左)和林志炫(右)目前在《我是歌手》都已累積三次冠軍。(圖/新浪微博)
談錢或許有點市儈了,讓我們換個角度想。如黃綺珊,出道27年卻少有痛痛快快唱歌的機會,因為《我是歌手》才重新享受觀眾喝采;又如林志炫,仔細想想,在台灣的熱門節目中,你有多久沒聽到他唱歌了?藝人是需要掌聲工作,其實素人、藝人,大家要的,都是「舞台」。再回頭想想不缺表演的韓國偶像,聰明的你應該也想通了。因為唯獨在這裡可以不靠精準的舞蹈、強烈的電音,而是有個舞台讓他們用實力證明:「我會唱歌,我是歌手。」
▲韓國節目《不朽的名曲》找來包括SJ、2AM等韓國當紅偶像比賽。(圖/翻攝網路)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