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凌筠/台北報導
台北電影節15日揭曉台北電影獎入圍名單,今(20)日率先公布台北電影獎「楊士琪電影卓越貢獻獎」得主,為人稱「江先生」的資深台灣電影放映師與放映工程專家江泰暾,江泰暾自70年代入行,至今累積了近50年的放映經驗,他為許多場館量身打造放映設備,完成許多困難的戶外放映活動,不但深受導演信賴,也為觀眾帶來高水準的觀影品質。
▲台北電影獎「楊士琪電影卓越貢獻獎」得主江泰暾。(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楊士琪電影卓越貢獻獎」以電影記者楊士琪勇於對抗體制的精神,鼓勵擁有獨立創新精神的電影工作者。評選委員指出,江泰暾入行50年來,從16、35釐米膠捲拷貝過渡至現今4K、8K數位放映時代,他始終秉持熱心鑽研的精神,為不同場地及環境提供最佳映演方案。
90年代他以行動支持國片復甦,統籌16釐米機台及放映技術,協助鴻鴻、魏德聖等多位導演孕育了「純16影展」;多年來他的身影穿梭於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及高雄電影節等影展戲院及大型戶外放映現場,有他在,能安心讓電影人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於各個大銀幕裡與台灣觀眾見面。
▲2017台北電影獎戶外放映《藍色大門》於台灣科技大學游泳池舉行,由江泰墩負責放映工程。(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江泰暾深受台灣電影導演的信賴,蔡明亮導演2002年拍攝《不散》時找他合作,在福和戲院由他協助完成拍攝及首映;2009年《臉》舉辦全台巡迴放映,江泰暾團隊便扛著幾百斤的35釐米放映機上山下海完成使命;直至去年,蔡導在宜蘭壯圍沙丘辦了放映活動,依然指名他。
2011年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在凱道歷史性的首映更由他護航;2013年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首映會是全台首次挑戰萬人規模、戲院規格的戶外首映;各方面技術的突破,都刷新了當時戶外放映的紀錄。
▲歷屆台北電影節於臺北市中山堂的放映工程皆由江泰暾量身打造。(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江泰暾自1998年首屆台北電影節即展開合作關係,量身訂作城市舞台、臺北市中山堂等非戲院場館的放映工程、從零建置成影展最主要的映演聖地,面對影展千奇百怪的放映素材如年代久遠的老舊拷貝或罕見的放映規格,他不惜添購甚至自行開發設備以因應各種放映環境的品質要求。而2017年台北電影節舉辦泳池戶外放映、2018年在台北捷運打造電影院、2019年於西門紅樓露天放映等,也在江泰暾的統籌放映之下,帶給台北電影節的影迷深刻美好的夏日記憶。
「影展放映要是出問題,那場電影很可能再沒機會看到了。」他曾掛念地說道。為了守護影展選映電影給觀眾的心意,看重每位電影人的心血呈現,至今仍持著這份初心為電影文化默默貢獻。與他合作過的電影人、影展工作者,提起他無不道出深刻的感謝與敬重。
今年台北電影節預計於6月25日至7月11日舉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過多方評估,決定維持舉辦雙競賽「台北電影獎」與「國際新導演競賽」,原訂6月初舉行的戶外放映等大型聚眾活動則取消辦理;考量國際疫情仍未緩和,並配合外籍人士入境管制措施,6月影展開幕前需抵台的國際影人、評審將全數取消邀請。
至於觀摩影展的放映規模和觀影的配套措施,以及「台北電影獎」與「國際新導演競賽」頒獎典禮的舉辦形式,台北電影節將衡量疫情發展,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以觀眾和影人的健康安全為最優先考量後,在5月25日對外公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