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來了 從美漫到電影


圖文/Cue.電影生活誌


4分3世紀前,第一位現代超級英雄「超人」誕生,從此superhero成為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角。近年,改編自美漫的超級英雄電影重新回溫,其中尤以情節環環相扣、處處暗藏伏筆Marvel系列,特別令漫/影迷引領期盼。﹝CUE﹞

於《復仇者聯盟》上映前夕,推出超級英雄電影特輯,以制霸美漫錯綜複雜的英雄世界為使命,分析超級英雄們的出身背景,更要解讀這些角色如何反映著社會環境,與時代下每一顆柔軟而脆弱的人心。

「英雄」此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從吉爾伽美什開始,希臘的海克力斯、印度的羅摩、英國的羅賓和甚至台灣的廖添丁……擁有某種神力、技能、特殊天賦或性情的特別之人,在災禍威脅到世人時現身解決問題,或挺身對抗強權──「英雄」遍布了古今東西人類文學歷史,而「超級英雄」(Superhero)此一創作類型,正是「英雄」概念在現代的嶄新樣貌。

美國在20世紀初期所流行的各種蒙面俠士,及行義奇人故事如蒙面俠蘇洛(Zorro),可被視為「超級英雄」類型的先聲與雛形。到了1938年,Jerry Siegel 和Joe Shuster創造了超人(Superman)。超人是史上公認第一位正式的「超級英雄」,他的名字也成了「超級英雄」一詞的由來。歷經約4分之3個世紀,即使是不看電影或漫畫的人,當聽到「超級英雄」一詞時,腦中馬上浮現的,仍是超人的名字、顯眼的紅披風,以及胸口大大的「S」。

超人是超級英雄的始祖,他身上自然有幾個基本要素:超乎常人的某種能力(可以是超能力,也可以是魔法或科技)、秘密身分(Secret Identity)、戀人、友方、敵人、根據地或守護的城市,以及不管顏色鮮不鮮豔、有沒有披風,都會很引人矚目的戰鬥服裝。當然並不是每個超級英雄都必定具備以上的條件,但當電影公司決定要製作一部符合大眾認知的「超級英雄電影」時,以上要素必定會被慎重地考慮和處理。


關於比較文本的部分,克理斯多夫佛格勒(Christopher Vogler)依據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英雄旅程」(Hero's Journey)理論所著的《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The Writer's Journey: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中,將「英雄旅程」分為12個步驟,此一公式不只適用於超級英雄電影,大部分類型的電影都能以其為架構。

檢視佛格勒版本的12個步驟:「平凡世界出發」、「受到召喚」、「拒絕召喚」、「與導師相逢」、「跨越第一道門檻」、「考驗/盟友/敵人」、「進入洞穴最深處」、「苦難折磨」、「獎賞」、「回歸之路」、「復甦」、「帶著仙丹妙藥歸返」,雖然完全遵照這些步驟一步一腳印的超級英雄電影並不是那麼多,但大致上都沒有偏離骨幹太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蜘蛛人》為例,它是一部相當遵照「英雄旅程」的超級英雄電影,尤其是在第一幕:平凡的彼得帕克從「平凡世界出發」,因被基因改造蜘蛛咬到而獲得超能力、「受到(成為英雄的)召喚」,但一開始他只想將超能力用於私利而非正途、「拒絕(成為英雄的)召喚」,於是他的「導師」班叔因此死去,班叔的死亡以及「能力愈大,責任愈重」的遺訓,引導彼得正式踏上了英雄之路。


稍微放開這12個步驟,我們可以說一部好的超級英雄電影,在劇情上不會缺少以下3個重點:1、「起源」:主角力量的來源,或驅使主角成為英雄的原因──世界為何需要英雄?「我」為什麼要改變原本的自己?2、「選擇」:主角對於成為英雄的召喚的回應──主角是會成為英雄還是惡徒?「我」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3、「代價」:主角成為英雄後造成的結果──成為英雄所需付出的犧牲是什麼?「我」的決定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我」能接受這個結果嗎?

對觀眾而言,「英雄」的故事,也同時是「我」的故事,日新月異的聲光特效或許能抓住觀眾的眼睛,但要抓住觀眾的心,卻是這些非常簡單而根本,自上古時代人們就不斷追尋答案的問題。超級英雄故事,或者說是英雄故事之所以永遠受歡迎,就是因為他們是有關每個人的故事,每個人都有潛力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

《cue.電影生活誌》4月號──超級英雄電影 上架中!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