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奧斯卡這一屆入圍名單公布後,到現在仍不冷不熱的,這幾年奧斯卡的影響力愈來愈弱化,彷彿原來它代表的電影魔法也跟著失靈。我們很久沒有共同期待一個好萊塢巨星,也很久沒有期待史詩片出現大銀幕,好萊塢跟奧斯卡都碰到了難關,這次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風向,更是顯出弱化的原因。
這幾年。奧斯卡無論收視還是演出都一直被人唱衰,但並不意外,因這不只是平台使用習慣改變問題或是被劇集攻城掠地的問題,而是奧斯卡,這個有點嫌濫情但不失水準的獎項,何時從第91屆開始,連一個平實感人的故事,一個代表的人物主角都選不出來了。但這份溫情主義一直是奧斯卡的強項,也是聯繫世界上人們的原因。
誰也沒想到,或者只有我沒想過,此生會看到好萊塢電影光芒弱化的一天,無論各國頒獎典禮如何具有權威,但奧斯卡向來是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獎項,因為它選出來的片雖不盡然最藝術,但至少是最老少咸宜且具品質的片。它是最普羅的,也是美國文化裡最強大的輸出品,同時引領著多個世代人的價值觀,但這樣的大獎,如今因為更形分眾的市場,娛樂型態改變分散人對電影的注意力,也受到考驗。
巨星消失中 好萊塢明星失去絕對的票房魅力
生態的改變,讓人無法留神在同一件人事物上多久,對藝人也是如此。老實說,奧斯卡無可否認它就是個大秀,秀大牌明星集聚一堂的魅力,不過今年奧斯卡儘管媒體仍然炒得沸沸揚揚,但無可否認的,人們已經沒有像期待當年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不管是否要唱衰他)、布萊德彼特、班尼迪克康柏拜區等人現身於紅毯那種萬眾矚目的熱勁,那種魅力所向披靡的大明星在今年期待度明顯變少,當然仍然有艾瑪史東、女神卡卡與布萊德庫柏等。但所謂絕對的票房巨星不再,好萊塢星光是青黃不接的狀況,一線女星如艾瑪史東、小珍妮佛、娜塔莉波曼等人,還難以達到當年妮可基嫚的地位。一方面再也沒有時尚大師如卡爾拉格斐(日前逝世)等人的加持,時尚環境改變,明星設計師的時代不再,因此也少了好萊塢與時尚界彼此哄抬的氣勢。
迷信大堆頭特效 中生代女星的困境
而資深女星如茱莉亞羅勃茲等,或是年輕的安海瑟薇,即使演技進步,也難以到達當年梅莉史翠普等人的傳奇地位,因為缺乏好的抒情劇本,好萊塢電影的劇本荒直接衝擊的是專攻內心戲的女星星光,成為附屬角色居多。而男星也因為系列電影與大堆頭排場片太多,而失去了可以支撐全場的絕對魅力,對於奧斯卡這樣看熱鬧為主的獎項,五年來商業劇本荒下,逐步失去絕對的票房巨星是隱憂。
「最佳影片」入圍太政治正確 呈現品質落差的尷尬
而剛好第91屆的熱門電影口味相當分眾,以入圍最佳影片的名單來說,可以看出2018年的好萊塢電影較沒有突破之作,院線票房逐年下滑之際,電影品質與嘗試相對保守。只剩Netflix的《羅馬》勇敢地發揮,故事深刻有餘韻,但它有相當的門檻,並非老少咸宜的票房片,是否能通過奧斯卡這相對普羅的考驗,還很難說。
《一個巨星的誕生》挾票房威力,入圍8項氣勢強,但導演庫柏仍有新人的生嫩,故事固然順暢,但人物塑造過於樣板且缺乏血肉;沒有足夠的內心戲支撐刻意狗血的劇情,使得角色缺乏獨特性格,靠配樂撐出人物記憶點。
《波希米亞狂想曲》固然滿足了樂迷思念的心加上主角原本的人生戲劇化,足以成全了一段經典的感人落幕,但沒有故事的餘韻,就是完成了一個階段的回顧,也是一部熱鬧大於價值的鄉愁電影。
近來回顧70、80年代音樂人物的電影,都沒有導演奧立佛史東在1991年的《門》(The Doors)面對人物陰影的拍攝。有珠玉在前,這兩部明顯避重就輕了。
《真寵》的成功在於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再度以視覺藝術表達人的寂寞,那種因寂寞扭曲的靈魂,在壓抑的風格下呈現無聲吶喊。這部雖是藍西莫最平易近人的作品,但在其他美國價值濃厚的入圍片中,得獎率低。
《黑豹》雖是漫威第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但並非是英雄片中最傑出作品,只能說是不過不失。優勢在非常政治正確,在種族問題惡化的美國,它出現在一個對的時機點。而《幸福綠皮書》隱含了美國社會對種族與性向的多重歧視,人物設定有趣,故事說得有笑有淚,是值得一看,但仍是小品格局。
近年題材的考量 偏向菁英口味
相對於《黑豹》,《黑色黨徒》與《為副不仁》台詞的犀利與演員的較勁,的確有著好萊塢的真功夫。《黑色黨徒》諷刺3K黨恐懼與自戀的黑色幽默,顯得棋高一招,借古諷今的形象隱喻了現在的川普,帶著暢快的悲傷,故事層次豐富許多。
《為副不仁》的主角是硬底子演員克里斯汀貝爾,演技依然沒漏接,拳拳到肉地如他在《大賣空》中的行雲神采,演出官僚錢尼如何控制政壇與小布希的一步步上位,果然是挑劇本的演員,精彩與深度不輸當年《紙牌屋》,但《為副不仁》的小布希時代,才是埋下現在世界局勢的關鍵。
這兩部電影如前年的《攻敵必救》,固然快狠準,但仍屬精英口味,讓觀眾有距離,難以像史蒂芬史匹柏的《紫色姐妹花》將議題包在故事裡發酵,讓其深入普羅。
今年的入圍片,看得出這屆奧斯卡想挽救連年低迷的氣勢。但這屆沒有鋪天蓋地魅力的史詩電影,拍美國自家事也已經無法讓亞洲觀眾關注,隨著平台的不同,我們看待這世界的角度都變了。但在自家看與大戲院的共感不同,電影在這樣轉型的處境下,奧斯卡也面對了空前的危機。
這次沒有主持人沒關係,如何能再找回全球影迷一起辦喜事的感覺才是正事,如同當年看湯姆漢克連莊到如同自家人、或是重溫當初人們期待《鐵達尼號》再次對他們呼風喚雨般。電影與劇集不同,它更能實現所有人夢想的最大值,在兩小時之中,共感著我們的情感。如果影迷失去了大家因為梅姨在《麥迪遜之橋》的車上演技同哭的瞬間,或是《阿甘正傳》裡單純的相信,還能有奧斯卡那種喚醒人們熱血的感覺嗎?
奧斯卡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獎,是因為其選片有渲染力,固然不是藝術最高殿堂,但仍然是喚回大眾對電影熱情與共同期望未來的最大獎項,只是如今連好的平實劇本如《費城》《雲端情人》都日漸減少。今年奧斯卡只是好萊塢電影的警訊,說故事的基本功流失,才是之後是否繼續掉漆的關鍵。
更多鏡週刊報導
【馬欣專欄】台劇復甦年 我們與成功商業劇的距離
【馬欣專欄】推翻過去走出未來 林憶蓮、蔡依林、艾怡良的新時代
【馬欣專欄】在政治風暴之外,金馬這次必須被看到的是什麼?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