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狂美術館》進軍奧斯卡 名導奧斯倫犀利諷世

圖文/鏡週刊

繼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波韋戴貝伊(Bo Widerberg)後,瑞典影壇又出現一位國際知名導演,那就是以《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贏得坎城金棕櫚大獎、強勢進軍奧斯卡外語片的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奧斯倫擅長捕捉現實的荒謬情境,探索個人在大環境下的反應。而他靈感的來源,往往是真實生活和許多爆紅網路影片,《抓狂美術館》也不例外。該片預算達550萬美元(約新台幣1億6千3百萬元),平均1天1景的拍攝進度,加上長達5個月的剪接,讓影片既具規模、又有慢工出細活的品質。

 

去年紐約影展時,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在《抓狂美術館》試映前將手機、皮夾放在試片室後離開。由於影片主題是「信任」,他選擇相信觀眾,之前在多倫多、洛杉磯放映都沒事,這回卻不翼而飛。前排觀眾尷尬地面面相覷,有人說:「好像有個穿紅毛衣的女人拿走了。」他壓抑怒火完成映後問答,忽然有位女士收集觀眾捐款給他,因大家有些罪惡感,他嚇一跳、連忙拒絕。離場後答案揭曉:原來是公關人員怕人拿走他的手機、皮夾,先幫他收起來。

  1. 動態捕捉藝術家泰瑞諾特利(中)在《抓狂美術館》扮演裝成猩猩的表演藝術者,引起全場尷尬不安。
  2. 《抓狂美術館》預算達550萬美元,以平均1天1景的拍攝進度與長達5個月的剪接,確保品質。
  3. 跨國合作的《抓狂美術館》由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執導(右)、主要演員克萊斯邦(左)、伊莉莎白摩斯分別來自丹麥和美國。(東方IC)

奧斯倫接受《Slate》雜誌訪問時,自爆這段糗事。真實情節意外地像他的電影,因他總在處理人物的窘境,尤其《抓狂美術館》探討的正是社會的信任感、個人與群體的互動。片中有件名為〈廣場〉(The Square)的裝置藝術,在地上畫出白色方格,強調「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在裡頭,我們有同樣的義務與權利」,如需要幫助,就站入方格中;如信任陌生人,也可把錢包等放進方格。

〈廣場〉其實是奧斯倫與資深製片卡爾波曼(Kalle Boman)的創作,起因於2008年開始,瑞典出現富豪專屬的封閉式社區,森嚴的門禁彷彿宣告對牆外的世界沒有責任。這樣的社會現象讓奧斯倫和波曼在2015年推出〈廣場〉,希望提醒大家:我們都是人類的一份子,應該負起責任、信任彼此,至今仍持續在瑞典、挪威展覽。

製片艾瑞克哈曼多夫與魯本奧斯倫聯手創立「平台製作公司」,拍攝兼顧創新和娛樂的電影。(東方IC)

創作裝置藝術的同時,奧斯倫也發展相同主題的劇本,拍成電影《抓狂美術館》。他對「北歐影視基金」網站新聞透露,劇情發想自他第三部電影《Play》中一場青少年公然行搶的戲:被搶的人沒求救、旁觀的人也沒出面幫忙,也就是社會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反映社會愈來愈個人化的改變。《抓狂美術館》開場不久,就是帥氣的美術館長當街聽到有人呼救,因無人搭理,他挺身詢問呼救的女子,混亂中卻被扒走手機與皮夾。

雖然許多片段取材自生活經驗,但因主題涵蓋社會關係和人本價值,層面更多更複雜,劇本編寫也更困難。製片艾瑞克哈曼多夫(Erik Hemmendorff)在《Screen Daily》報導中指出,該片花了半年準備和勘景,奧斯倫也不斷因勘景有新的刺激,一再改寫劇本,甚至開拍了還在寫。

 

《抓狂美術館》拍攝期達78天,「每個場景都是一種視覺傳達,需要時間把它做好。」

《抓狂美術館》的拍片預算為550萬美元,創下奧斯倫拍片新高,拍攝期達78天。製片哈曼多夫表示:「很多人覺得預算太高,但我們知道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奧斯倫通常每天只拍一個場景、最多拍50個鏡頭,規模較大或較複雜的場景則可能拍四天。奧斯倫也說:「每個場景都是一種視覺的傳達,我需要時間把它做好。」

  1. 魯本奧斯倫(中)認為場景是視覺的表達,拍片時會和攝影師研究場景細節,左為男主角克萊斯邦、右為女主角伊莉莎白摩斯。
  2. 魯本奧斯倫(右二)在《抓狂美術館》拍攝現場親自指導演員。
  3. 《婚姻風暴》描述一家人在滑雪度假村發生的事,並拿下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獎。

不少導演與製片對拍片態度各有立場,哈曼多夫卻認為,給奧斯倫充裕的時間非常重要。因導演與攝影師都對畫面要求嚴格,奧斯倫在現場讓演員反覆排練的拍攝方式,也相當耗時,卻能留下最生動的樣貌。在後製階段,奧斯倫和剪接師也逐場細看,確保每一場的聲音、影像近乎完美。奧斯倫還辦多次試片,藉著與觀眾一起看片,感受每場戲的節奏,以了解如何剪接,最後花5個月才剪接完,在最後期限交出坎城首映版。

哈曼多夫與奧斯倫不惜金錢與時間成本的共識,是因10多年的合作默契。兩人在讀哥德堡電影學院時認識,當時多數瑞典製片害怕改變,只願循傳統形式拍膠捲電影,他們卻想拍數位電影,於是在2002年聯手創立「平台製作公司」(Plattform Produktion),希望成為第一家讓導演風格決定製作與拍攝方法的電影公司,兼顧創新與娛樂。

 

魯本奧斯倫電影尖銳揭開人性的困局,片中啼笑皆非的處境,有些源自生活日常,更多受網路影片啟發。
電影《Play》搶劫戲的現場拍攝經驗,帶給魯本奧斯倫編寫《抓狂美術館》的靈感。

這個理念落實在每部奧斯倫的電影,逐漸建立口碑。看準坎城影展的全球影響力,奧斯倫從第二部片開始,每部都獲邀在坎城首映。上一部《婚姻風暴》(Force Majeure)成本達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億4千8百萬元),拿下坎城一種注目評審團獎,全球版權賣出超過50個地區。《抓狂美術館》又更上層樓,坎城首映前版權已賣到美、英、法、德、捷克與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目前已銷至66國。

魯本奧斯倫電影廣受重視,原因在他尖銳地揭開普遍人性的困局。片中啼笑皆非的處境,有些源自生活日常,更多受網路影片啟發,YouTube如同他的資料庫:無論《婚姻風暴》裡菜鳥司機驚險的駕駛過程,《抓狂美術館》中廣場銅像的拆除、化身猩猩的表演者,「一般劇情片焦點都放在說故事,YouTube影片卻專注於某個瞬間和情境,震撼的影像有種神奇能力捕捉到人類的行為。」直白又犀利的解釋,正說明他電影的魅力。

 

瑞典鬼才 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
  • 1974年:4月13日出生於瑞典哥德堡
  • 2001年:哥德堡電影學院畢業
  • 2004年:首部電影《吉他蒙古人》獲莫斯科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 2008年:《五道人生難題》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斯德哥爾摩影展最佳觀眾票選與最佳劇本
  • 2011年:《Play》獲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大獎與東京影展最佳導演
  • 2014年:《婚姻風暴》獲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獎
  • 2017年:《抓狂美術館》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