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司機》《Argon》 韓作品力求新聞真相我們呢

圖文/鏡週刊

繼深入政府貪腐結構的《秘密森林》後,韓國tvN電視台又揮出猛拳,韓劇《Argon》以美劇《新聞急先鋒》(Newsroom)的批判力道,來呈現為何新聞業的公信力落敗至此,為何到處都是假新聞?僅僅8集長短,呼應韓國近來的記者罷工事件,如同最後一記暮鼓晨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rgon》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都在疾呼新聞自由的失去

疾呼新聞良知的韓劇《Argon》,有一幕提到光州事件,資深的退休主播提到,在光州事件落幕後,憤慨不平的群眾其實第一個衝去抗議的是電視台,而不是當時的政府。以這一段不難看出,曾經人們有多麼願意相信媒體,而曾經也有媒體人多麼想報導真相,曾經被視為監督第四權、無冕王的媒體人驕傲,如劇中收視不好的「Argon」新聞小組岌岌可危,成為沙漠中最後的綠洲。

韓國假新聞的氾濫,在2014年「世越號」沉船事件就可看出端倪,起先電視台烏龍報出全員獲救,耽誤了救援時間,之後閃避沉船與救援不力原因,大力報導現場屍體與濫情故事,甚至再誤導群眾以為民間潛水員找到一具屍體就可獲高額利潤,莫衷一是的焦點與吵嚷換到收視率,反掩蓋了沉船原因與救援來遲的真相,背後難掩為政府蓋上遮羞布的動機,但隨後換來的卻是不顧生命搜救的潛水員因不甘同袍必須忍辱受審,冒險接受新聞訪問卻反被群眾獵巫,這種種不堪往事收錄在最近出版的新書《謊言》中,直到批露真相的潛水員羞憤自殺了,民眾才約略知道事情大概。這中間媒體到底扮演什麼樣顛倒視聽的角色?造成了什麼樣的失控?

 

 

《Argon》第一集就影射了世越號的悲劇與其混淆視聽

而《Argon》第一集就很大膽地以大型商場倒塌,影射了世越號的慘劇,媒體碰到大新聞時為搶收視,如偵探柯南附身一般,與「Argon」同台的當紅新聞節目僅以片段線索,為搶快就臆測報導了某工程師因收受利益而設計不當,並以電梯中的工程師遺落的帽子判定他率先落跑,造成其他媒體獵巫他的妻小,但冷門時段才播的「Argon」卻不願跟這則搧風點火的假新聞,組長兼主播的金白鎮儘管堅守了新聞良知,查明真相卻因沒跟風而被公司懲處。

這齣劇說明要在這金權治國時代,不做假新聞有多困難。一則報導宗教領袖斂財的新聞,因為教主政商關係好,後續報導隨即被主管掩蓋住,查出真相的記者甚至被停工,跟近來韓國兩大電視台 MBC 與 KBS 的新聞部記者抗議公司高層干預新聞自由,長期命令記者不得報導李明博與朴槿惠的負面新聞相呼應。

其中一集某大廠商因食品安全出問題,記者報導差點因廠商勢力而被掩蓋住新聞,能為食安提出證據的人,到後來反被假新聞獵巫,跟搶救世越號的民間潛水員一樣,因良知而接受訪問,但卻反受到與官商勾結記者的誣陷,而後者的悲劇卻是真實的。

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雖發生在1980年,但媒體被受控的情況卻延續至今。(車庫提供)

 

當新聞被虛假成戲劇 戲劇反而反映了真實

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雖發生在1980年,但媒體被受控的情況卻延續至今,新聞自由並沒有被彰顯,在21世紀反因為財閥介入政治,而被掌控嚴重,當日前南韓的MBC與KBS電視台工會,為維護新聞自由,而展開串連罷工後,SBS會長尹世榮在9月11日也承認自己「曾看政府臉色辦事」。

反觀我們各新聞台,何嘗沒有因各自立場,只取與能酬庸自己的政黨有利的角度報導,同一件事情都取其不同切面放大,來刺激人們情緒與收視率,如同宗教催眠與綜藝嘩眾,只是韓國的記者站出來了,韓國的戲劇也拍出來了、韓國的書也寫出來了,他們各自以自救突圍的方式,讓人們知道到處都是假新聞。

假新聞如氣味,聞久了,人們就不覺得是臭的,每天被假新聞包圍,不只新聞台,網路媒體也看風向搧風點火,立場總比新聞鮮明。

韓國影視令人佩服的點是,就算媒體被收編,《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就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當時情況的嚴峻,韓劇《Argon》就想拍出為何新聞走至今日威信全失的地步,而我們,山林被企業砍了頭,不少新聞台到後來也不了了之,即使死了齊柏林導演,也少有媒體繼續追究背後是什麼力量而不能停止國土濫墾?真的是沒收視嗎?我當然也厭倦「韓國能,為何我們不能」的慣用說法,但韓國反映的各種現象,卻諷刺地與我們如此相符。


更多鏡週刊報導
【馬欣專欄】《冰與火之歌》第七季 為何失去了神劇光彩?
【馬欣專欄】《秘密森林》韓劇抓緊社會脈動 贏得亞洲王位!
【鏡觀】善待世大運貴賓
【馬欣專欄】日韓暗黑搖籃曲 各自唱著什麼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