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小孩就是自私嗎? 鄧惠文:現代女性有選擇權

記者蕭采薇/台北報導

美國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My So-Called Selfish Life),講述多名女性「選擇不成為母親」的生命故事,剖析母職角色之於女性的意義與影響。《公視主題之夜SHOW》論壇主題以《不生小孩就是自私嗎?》為題,探討女性生育自主權。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美國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探討女性生育自主權議題。(圖/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探討女性生育自主權議題。(圖/公視提供)

片中受訪主角之一瑪西亞(Marcia Drut-Davis)於1974年在美國電視新聞節目《60分鐘》中,解釋了自己決定不生孩子的原因,此事引發當時社會極大的反對聲浪,甚至導致她隔天即被解僱教師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主持人鄧惠文在本集節目分享,相較於自己還作為年輕女性的年代,很羨慕現代人能更直接表達想法,「現代的女性對於要不要生小孩,很多的環節都有了某種選擇權。」但提到現代社會期望女性兼顧家庭與事業的困境,鄧惠文說,「現在我遇到很多的女性說,我生了兩個小孩後就沒有工作,會被問『只是生個小孩妳就放棄工作啊?』,就是又要這樣又要那樣,我個人覺得這真的存在。」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美國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探討女性生育自主權議題。(圖/公視提供)

▲《我所謂的自私人生》講述多名女性「選擇不成為母親」的生命故事。(圖/公視提供)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徐書慧表示,從懷孕、生產至初期的養育過程,責任大多是落在女性身上,現代社會的現代女性角色,並沒有因生育有其他空間或彈性,她根據長期接觸「孕產家庭」的經驗指出男女性皆晚婚晚生的社會趨勢,呼籲社會和政府相關單位,應多從政策面著手。

討論到不想生小孩的原因,公民來賓們表示除了「經濟壓力」、「原生家庭影響」外,「聚焦個人生活」與「教養責任」也是糾結的主要因素。公民來賓敏敏認為養小孩不僅需要很多花費,「孩子成長需要很多陪伴跟愛的滋養,現在如果大人都已覺得雙薪家庭背房貸、工作有壓力,那這時候我們的心裡內在的能量,有機會去好好的陪伴他們嗎?」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美國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探討女性生育自主權議題。(圖/公視提供)

▲很多人擔心的不只是生產,而是成為母親後對小孩的陪伴。(圖/公視提供)

公民代表吳亭臻也說:「我不覺得這只是經濟層面的問題,而是已在擔心這社會上很多歧視或惡意,我的下一代如果出來了,他要怎麼在這樣子的社會上好好長大,生出來我要為這個小孩負責。」

究竟不想生小孩就是自私嗎?已經當媽媽的憤世媽媽坦言,自己是生了以後才覺得喜歡小孩,「我不覺得每個人都要生小孩,這是個人選擇,而自不自私、想不想要小孩,與喜不喜歡小孩,是完全可以分開來看的。」

公民來賓Dani則認為,「生與不生小孩的決定,都是取決於我個人的自私,生小孩也是自私的事,他本來可以不用生出來,他可能會沒有機會享受到快樂幸福的人生,但也確實有可能不用體會到很辛苦。」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美國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探討女性生育自主權議題。(圖/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探討女性生育自主權議題。(圖/公視提供)

《我所謂的自私人生》透過「沒有孩子」的女性打破至今仍可能是禁忌的話題,不想要孩子、和後悔生過孩子的女性,必須說服他人和自己,她們並不應該因未具備「母性」的特質而被認為是自私或邪惡的,或許如片中提出,「在這開放且充滿各種可能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想像不一樣的人生,因為自我創造不只是可能,而是必要的。」

台灣從2020年正式進入「生不如死」的時代,根據內政部數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出生人數破新低,全台新生兒不到13萬,截至今年9月已連續33個月的出生人數都少於死亡人數,少子化危機之嚴峻。《公視主題之夜SHOW–我所謂的自私人生》於11月3日晚間十點在公視頻道首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