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文/綜合報導
第71屆坎城影展順利落幕,而本屆拿下最多獎項的是這部比利時電影《女孩》(暫譯,Girl),包括最佳首部電影金攝影機獎、酷兒金棕櫚獎等4項大獎。不少觀眾電影看到一半才發現女主角是個男的,年僅27歲的導演盧卡斯東特(Lukas Dhont)表示:「我希望觀眾了解,在不屬於你自己的身體中出生的感覺。」
▲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電影《女孩》拿下4大獎項,最為風光。(圖/鏡象提供)
比利時電影《女孩》一舉拿下最佳首部電影金攝影機獎、酷兒金棕櫚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以及一種注目單元最佳表演獎,可以說是今年影展鋒頭最健的作品,故事描述一位16歲的少女夢想成為芭蕾舞者,但是卻住在一個男生的身體裡的故事。
根據《Indie Wire》報導,《女孩》故事從女孩Lara夢想成為芭蕾舞者展開,電影到了一半出現她跟各種醫生會面準備接受變性手術,才發現演員是個男的,而芭蕾起步較晚的Lara到了舞蹈教室也遇到不少磨難,不僅排練前用幾近虐待的方式纏住自己的生殖器官,還要在不疏遠的情況下與其他女同學成為朋友,下課後甚至跟其他女同學一起淋浴時,只能躲在角落遮掩自己。
值得慶幸的是,《女孩》當中Lara的家庭跟《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的家庭一樣有個很暖的爸爸,其中爸爸不斷地鼓勵變性的Lara:「你很勇敢,你會成為一個榜樣。」而Lara則回應爸爸:「我不想成為一個榜樣,我只想成為一個女孩。」
▲《女孩》描述少女生來裝錯在男生的身體,勇敢變性成為芭蕾舞者的故事。(圖/翻攝自indiewire)
《女孩》靈感來自真實故事,根據《Screen Daily》報導,導演盧卡斯東特2009年看到報紙上有個男生想要成為女芭蕾舞者的新聞,當時18歲的導演還在同性戀深櫃當中,卻對這個故事感到震驚,「15歲的年輕人不僅有勇氣說出『我生在錯誤的身體中』、努力得到女性特質成為一名芭蕾舞者,她是英雄,而18歲的我卻隱藏了大部分的自己。」
看完新聞之後,導演盧卡斯東特立刻與報紙中的女孩Nora聯繫,希望可以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獲得了對方的同意。等到2014年他大學畢業拍了幾部短片之後,總算回到了拍出電影的想法,並且訪問很多跨性別人士及其家人、變性領域專長的心理學家、醫生進行田野調查,「我所見到的媒體大多關注在外面世界對事件的反映,但我真的希望這件事能夠反映她的感受和決定。」
▲《女孩》導演盧卡斯東特年僅27歲,奪下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圖/鏡象提供)
談及拍攝《女孩》的初衷,導演盧卡斯東特表示:「我希望觀眾了解,在不屬於你自己的身體中出生的感覺,很多擁有一個他們感覺不完全屬於自己的身體。我想談人與身體的關係,同時講到父子關係,從父親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孩子是否應該這樣做,這是一個支持性的角色,表現出很多的愛。」
對於找到適合的演員扮演《女孩》主角,導演盧卡斯東特坦言,一開始就明白不好找到這個演員,不僅必須有高水準的芭蕾舞技巧,還要能夠具備高難度深入角色的演技,「我們不知道是否要找個男孩、女孩或是跨性別女孩,又不會過於賣弄的方式來代表這個身份,卻又可以同時美麗而複雜。」
▲《女孩》主角維克多奪下一種注目最佳演員獎。(圖/翻攝自indiewire)
導演盧卡斯東特透露,一開始《女孩》試鏡不管性別,「我們對外聲稱正在尋找一個具備15年左右跳舞經驗的人,當時遇到了500位14歲至17歲的500名年輕人,卻沒有一個符合能夠演戲又能跳舞的人。」後來他們轉向剩下經驗較少的舞者,並用團體徵選演員的方式,「這個男孩維多克進入房間時,看起來像個天使,而且還會跳舞,我回到家就說:『只能是他!』」
維克多拍攝《女孩》時只有15歲,導演盧卡斯東特認為他完全不需要太多改變就能承擔起這個複雜的角色,特別是他很早就閱讀了劇本,試鏡時說:「是的,我想要詮釋這個角色。」而他的父母看完劇本也表示支持,「我們認為這是需要被告知的故事。」
導演盧卡斯東特仍然視《女孩》的原型人物為英雄,「這是值得的,我們告訴年輕人的『反抗正常是重要的』,我一直認為這是部超級英雄電影。我希望人們真的擁抱這個角色和這部電影,充滿著很多的愛,我希望人們會愛它!」
《女孩》確定未來會在台灣上映,同時包括最佳編劇得主《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最佳原聲帶得主《夏》(Leto)、導演雙週入選作品《愛情賭徒》(Treat Me Like Fire)以及入圍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的《#滑板少女》(Skate Kitchen)等片皆確定會在台灣上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