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動畫拚角色經濟 邱立偉派小貓巴克里出戰

圖文/鏡週刊

入圍第54屆金馬獎動畫長片的《小貓巴克里》,是12年來首度入圍的台灣動畫電影,別具意義。

《小貓巴克里》從公視的動畫影集起家,到兩岸合拍的電影版,不但發展出手錶、服飾等周邊商品, 還將推出VR動畫影集、相關書籍,加上開發中的遊戲軟體,導演邱立偉打造台灣原創動畫角色IP的夢想,已然實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貓巴克里》最初從公視的動畫影集起家,今年底將推出兩岸合拍的電影版,後者也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studio 2 Animation Lab提供)
 
動畫片裡的角色,可以當藝人來經營。成立品牌公司推動角色,是動畫電影的新模式,讓角色可以繼續往下走。

長大後,邱立偉成為動畫創作者,他常提一個故事:十幾年前他帶著作品《多拉杜醫生》到歐洲某影展發表,隨著放映時間接近,他的心愈發忐忑,因為當下他明白,現場觀眾期待看到的是有台灣特色的作品,但《多拉杜醫生》主角卻是一名歐洲心理醫師。他應該要說發生在台灣的故事,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故事。

《小太陽》動畫影集曾獲2010年金鐘獎「動畫節目獎」。(studio 2 Animation Lab提供)

從小對動物的特殊感情,以及想拍出台灣故事的決心,成為邱立偉一路走來創作動畫的初心。2005年,他成立動畫製作公司studio 2 Animation Lab,首部作品把作家林良的《小太陽》改編成13集的動畫影集。製作團隊參考上萬張老照片,重現50年代的老台北場景,2009年在公視播出後深受好評,隔年拿下金鐘獎年度最佳動畫節目獎。

2011年,同樣是本土題材的電視版《小貓巴克里》,主人翁換成一隻貓,從牠的視角觀察台灣偏鄉在企業進駐設立工廠後,面臨建設開發和環境保護的衝突和矛盾。這讓邱立偉再度拿下一座金鐘獎年度最佳動畫節目,並在全球逾三十國賣出版權,獲得首爾國際動畫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電視版《小貓巴克里》海外銷售創佳績,成為邱立偉發展角色IP的契機,為此成立「小貓巴克里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動畫界首家IP公司。成員包括台灣的studio 2 Animation Lab和龍馬文創,以及中國的太合傳媒和順網科技公司,「動畫片裡的角色,可以當藝人來經營。成立品牌公司來推動角色,是動畫電影新的模式或嘗試,讓角色可以繼續往下走。」

邱立偉致力發展動畫角色IP,《小貓巴克里》電影版已拿下「休士頓國際影展」動畫長片金牌獎,並入圍今年聖地牙哥國際動漫展。

《小貓巴克里》電影版已拿下「休士頓國際影展」動畫長片金牌獎。

偉致力發展動畫角色IP,《小貓巴克里》電影版入圍今年聖地牙哥國際動漫展。

幫台灣說故事 邱立偉
  • 出生:1973年生於台南仁德鄉
  • 學歷: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博士
  • 經歷: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共同主持人、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 得獎作品:
    1. 《小太陽》動畫影集獲2010年金鐘獎動畫節目獎、中國「美猴獎」年度最佳動畫場景
    2. 《觀測站少年》動畫影集獲2015年金鐘獎動畫節目獎
    3. 《小貓巴克里》動畫影集獲2011年金鐘獎動畫節目獎、2012年「首爾國際動畫影展」評審團特別獎;電影版獲2017年「阿姆斯特丹影展」最佳動畫長片、洛杉磯「景深國際影展」最佳動畫長片、 「休士頓國際影展」動畫長片金牌獎等。

 

動畫市場約占整體電影票房的百分之15到20,華語圈沒有動畫藝人或明星,實在太不正常、不合理。
邱立偉的動畫影集《觀測站少年》曾獲2015年金鐘獎年度最佳動畫節目。(studio 2 Animation Lab提供)

邱立偉想要推動角色,是因為動畫市場太缺乏華語動畫。他表示,中國電影票房日前已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2、30年後回頭看現在這個時間點,會發現怎麼都沒有(華語)動畫角色?只有一個喜羊羊。一般而言,動畫市場約占整體電影票房的百分之15到20,華語圈沒有動畫藝人或明星,實在太不正常、不合理。」

確立了角色經濟的發展方向之後,首要任務是調整「小貓巴克里」的造型, 讓它更接近大眾品味,有利於轉化成周邊商品。邱立偉找來美國動畫設計師海蒂史密斯(Heidi Smith)擔任角色設計指導,她曾在2012年因《派拉諾曼:靈動小子》(Para Norma)拿下有「動畫界奧斯卡」之稱的安妮獎(Annie Awards)最佳動畫角色設計。歷時1年多,才把小貓巴克里調整成電影版的萌樣。

《小貓巴克里》電影版耗資約新台幣4,000萬元,是兩岸合拍動畫長片,從發想至完成劇本就花了3年多。其中有90%在台灣完成,包括場景、角色和故事設計。

邱立偉表示,兩岸合拍的確需要花點時間適應,例如台灣是拍完後再分級,中國則是要拿到許可證才能拍。不過,《小》 片在審核劇本時相對順利,僅部分用詞調整過,例如片中的反派角色最早叫「朱老師」,但中國認為「老師」不太適合反派,所以改成「朱大人」。反而是文件往來上花了較多時間摸索,畢竟這是第一部。但程序跑過一次之後,經驗累積,以後就不成問題。

邱立偉請來美國動畫設計師海蒂史密斯把「小貓巴克里」調整成現在的萌樣。(翻攝自cg.kelvinchu.com)

工作室裡收養約20隻流浪貓,常跳上員工的桌子,形成有趣畫面。

對邱立偉而言,拍攝《小貓巴克里》最困難的不是製作過程,而是完成後的反應。觀眾知不知道這部片?知道後會不會去看? 「台灣觀眾長期接受美式或日本動畫的結構、品質,以及說故事的方式,因此觀眾能不能認同我們的動畫是很大的挑戰。」

 

台灣觀眾長期接受美式或日本動畫的結構、品質,及說故事的方式,因此觀眾能不能認同我們的動畫是很大的挑戰。

他的壓力不只是《小貓巴克里》的觀眾接受度和票房表現,而是對台灣動畫產業的影響。「如果有個相對成功的例子,未來的創作者和投資人就會有信心。否則,結果就會朝另一個方向去。」

撇開上述疑慮,《小貓巴克里》今年在國外參展頻傳捷報,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影展」、洛杉磯「景深國際影展」「休士頓國際影展」拿下最佳動畫長片獎,以及「墨西哥國際電影展」銀棕櫚獎、美國「獨立電影獎」動畫類卓越獎等。在國內,《小》片也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是暌違12年後再度有台灣動畫長片入圍。

《小貓巴克里》除了大型公仔之外,也開發各式主題相關周邊商品。

《小貓巴克里》除了大型公仔之外,也開發各式主題相關周邊商品。

對此邱立偉表示,12年才首度有本土動畫長片入圍金馬獎,反映了台灣動畫界的現狀。「台灣動畫一直不缺技術人才或是美術人才。 空缺的這12年也不是沒有片子,只是沒有作品入圍。我覺得因為台灣創作者還在嘗試、思考,該給觀眾什麼?我們到底要說怎樣的故事?」

因為不甘心台灣的小孩和他小時候一樣,只迷米老鼠、哆啦A夢,邱立偉踏上了打造角色IP的漫長旅途。《小貓巴克里》電影版將於今年底上映,接下來還有25集的VR影集、立體書等出版品和遊戲軟體。如果有創作者也想走這條路,他建議應該從建立角色驅動型的敘事結構著手,然後賦予角色性格特質,假以時日,也許它就能從小模變成大明星。


更多鏡週刊報導
【小貓巴克里番外篇】日韓都這麼努力!台灣卻連專責單位都沒有
【小貓巴克里番外篇】 向經典借靈感 《八戒》說不一樣的故事
【台灣動畫IP推手之四】動畫角色像藝人 有特色才有出頭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