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劇團到大陸發展 第一考慮這件事

圖文/鏡週刊

3年多前,林佳鋒為創立故事工廠,向文化部申請1,500萬元文創融資。初期他以接活動案及大量巡迴演出的票房收入順利運營,雖然至今已累積近9,000千萬票房、207場演出、觀眾人數超過10萬人,但人事成本負擔不小,每年至少虧損300萬元,預計最快第6年才能轉虧為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佳鋒評估,成立一個新劇團,起碼要花7至10年才能建立品牌,接下來才可能獲利。相較於影視作品,舞台劇的優勢是生命週期長,當劇本完成、首輪演出獲得口碑,便可持續巡演。像表演工作坊最成功的「暗戀桃花源」,就演了31年,還分為明星版、青春版等版本,「一齣舞台劇的成功,在於能否製造感動和有生命力的故事,一旦作品發表獲得好口碑,經過3、5年洗禮被市場所接受,累積的成績都將牽動IP價值。」

不同於故事工廠以編導為主、發展出好文本的策略,郎祖明認為春河劇團是以發揮演員特質為主,「劇本透過集體討論,專業演員因為經驗累積出的表演方式,邊演邊修本,每場演出都能創造另類驚喜,吸引觀眾重複進場。」

《莊子兵法》原創IP發表會上,公布舞台劇、推理小說、解謎遊戲等合作。(左起:林佳鋒、作者王曉玟、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故事工廠黃致凱、人渣文本、奇異果文創劉定綱)(故事工廠提供)

郎祖明的姊姊是藝人郎祖筠,她2000年與春暉影業合作創立「春禾劇團」,除了相聲、黃梅調等傳統表演,還有舞台劇、歌舞劇,作品種類豐富,其中歌舞劇《愛情哇沙米》於2003年改編成電視單元劇,入圍4項金鐘獎,同年還創新推出李宗盛音樂作品改編的流行音樂歌舞劇《愛情有什麼道理?!》。

但受春暉影業倒閉及金融海嘯接連影響,春禾劇團不堪虧損,2008年郎祖筠宣布封團,2016年改名「春河劇團」復出,找來方芳共同執導及演出新劇《我妻我母我丈母娘》,共演出27場。負責行政控管的郎祖明,決定改變郎祖筠的運作模式,一年僅推一檔劇,口碑好就巡演,將成本降到最低。

春河劇團2016年復出作《我妻我母我丈母娘》,郎祖筠找來方芳共同執導演出,至今共演出27場。(春河提供)

台灣具代表性的劇團,像羅北安創辦的「綠光劇團」、賴聲川「表演工作坊」、郎祖筠「春河劇團」、梁志民及林靈玉創辦的「果陀劇場」等,如今在台灣都展現能量和產值,下一步勢必要拓展海外市場,不少劇團都對IP授權這個新套路躍躍欲試。

林佳峰、郎祖明不忘提醒,台灣劇團作品著重藝術性,常考慮質感,傾向原班人馬輸出,卻因高昂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作罷。如何在技術整合做出取捨,讓輸出的IP作品接地氣,都是必要考量,「台灣劇團若要去對岸發展,勢必要先想如何讓對方賺錢,不然在中國這個資本龐大的市場,不缺你這團。」


更多鏡週刊報導
【IP改編錢進劇場】中國市場網撒台灣 劇場尋獲利新模式
【IP改編錢進劇場】《3個諸葛亮》登陸 林佳鋒待創品牌價值
【IP改編錢進劇場】中國資本過熱 郎祖明:細心呵護勿急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