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外科醫師」的查詢結果共 212 筆

文章搜尋

余苑綺14日生下第二胎,沒想到被診斷出直腸癌復發,並且從淋巴擴散至肝、肺,必須再接受化療、開刀治療,而外科醫師也表示,如果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屬於第四期,存活率一般只在10到20%。

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因為懷孕期間疏忽回診,直腸癌復發且轉移肝肺,被醫生研判已經是第四期,必須加重化療程度。弟弟余祥銓透露,姊姊除了不做人工肛門外,懷孕期間已經乾咳5、6個月,但一直被認為是感冒,外科醫師提醒,乾咳久久不癒其實就代表肺部有異常,當時就可以抽血檢測癌症是否復發。

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剛產下兒子,就發現直腸癌復發且轉移肝肺,為了孩子還是堅強面對。弟弟余祥銓透露,家人一開始就知道病況不單純,但選擇隱瞞,直到後來余苑綺複診後得知癌症復發,才崩潰大哭,而余苑綺先前切除直腸後不願意做人工肛門,導致生活不便,外科醫師則表示,如果癌症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屬於第四期。

台灣對於活體器官捐贈的規定,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條件逐漸放寬,現在只要是五等親以內(包含姻親)、有意願且身體條件符合便能捐贈。外科醫師江坤峻日前上節目表示,曾經遇到一名55歲喝酒喝到「肝衰竭」的病患,醫師判斷只能進行換肝手術,而病患兒子為了救爸爸,3個月內改善了脂肪肝,捐贈成功。

私密處動手術可大可小,但復原期千萬不要輕易「開機」!一位人妻因為切除子宮,醫生叮嚀最好要休養2個月,但老公忍耐不住,2個多禮拜就「強制開機」,她痛到趕緊掛急診,醫生一檢查發現私密處掉出「一條軟軟的」,讓在場所有人差點嚇壞。

現代人容易因生活中的各種因素而感受到壓力,不論是工作、經濟狀況、人際關係、環境、健康等等,都可能成為壓力源。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日前上節目分享案例,一名30歲男子就因工時過長、壓力過大而差點猝死,急救成功後卻還是因腦部缺氧過久,「智力降至5歲程度」。

現代醫學發達,麻醉的技術也越發進步,許多狀況下都能使用麻醉藥來減少痛覺,然而也有部份狀況不適用麻醉,外科醫師蕭慕琦上節目分享了曾經遇到的案例,一名男子因肛門化膿就醫,劇烈的疼痛讓該名病患要求麻醉,但當下因為情況不適合打麻醉,便「直接動刀」進行了切開引流。

痔瘡雖然是很常聽見的病例,但長在屁股的關係讓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去就醫,甚至會買成藥想著止痛就好了,可是這絕對是錯誤行為,就有一名40歲女性只會症狀嚴重的時候才去門診完全不開刀,最後痔瘡變得跟拳頭一樣大。

搭大眾運輸工具通勤,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卻也可能暗藏致命危機。一名30幾歲的上班族女生眼睛周圍長出一大片紅色突起泡泡,醫生一看大驚,認為她可能會有失明危機,立刻收住院治療,但遲遲找不到感染來源,最後抽絲剝繭,才發現一切竟然是「搭捷運」惹禍,差點害她失去雙眼。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但有些患者習慣逃避,等到發出惡臭才被拖去看病,常常都已到了晚期。一名20多歲女孩個性突然變得孤僻,也拒絕媽媽進房間,房間常常堆滿衛生紙,某次她和其他小孩子玩,孩子們卻童言童語說:「姐姐你好臭哦!」媽媽衝進她房間,看了相當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