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流納入「國家戰略產業」 蔡嘉駿:不習慣的人一定要面對

記者林育綾/專訪

台灣文化創意內容成為「國家級戰略產業」,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提到,這是「最容易跟全世界交朋友的行業」,也能帶動其他產業提升。只不過,未來拍戲、拍電影,不能光想著靠政府補助,而是要向企業提案,吸引大企業資金投入,形成良好商業模式循環,否則台流永遠停在現況。他直說,「大家剛開始一定不習慣,但一定要面對。」

▲▼ 文策院蔡嘉駿Homme 董事長專訪, 蔡嘉駿             。(圖/記者徐文彬攝)

▲《文創法》修法後,台灣內容產業結構將轉型,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認為,所有創作者都必須面對。(圖/記者徐文彬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韓國30年前的「背水一戰」,如今輾壓國際

韓國影視娛樂產業在2022年成為國內「第三大產業」,擠下化妝品,僅次於半導體和汽車。今年韓國OTT串流平台也即將進軍國際,讓Netflix也倍感威脅。

蔡嘉駿分享,其實韓國早在30年前就開始發展內容產業,他們原先是重工業國家,當年金融風暴後,一度面臨國家倒閉危機,韓國前總統金大中觀察到,韓國要出口150萬輛汽車,才抵得上《侏儸紀公園》的總產值,決定提出「文化救國」方針。

韓國因此在1999年通過《文化基本法》,全力推動文化內容產業,包括影視、遊戲等,並引導大型財團如三星,組建文化產業基金投入支持。此舉可說是韓國在走投無路下的「背水一戰」,沒想到這條路真的走對了,此後每一任總統都將文化內容當作重要產業。

大企業的雄厚資金進入,足以製作出更精良、能打「國際賽」的作品;儘管文化內容剛開始確實需要「燒大錢」,也不一定能產生爆紅作品,不過只要10部當中有1到2部成功,就足以回本,在資金、品質、產量三方到位下,讓韓國內容產業越來越壯大。

▲宋慧喬主演的《黑暗榮耀》正在熱播中。(圖/翻攝自Netflix)

▲韓國文化內容產業走了30年,許多爆紅作品背後是大企業投資製作。(圖/翻攝自Netflix)

●韓流背後誰撐腰?台灣為什麼做不到?

蔡嘉駿說,這跟韓國的產業結構有關,他們的大企業包括汽車業、3C、家電、化妝品等,這些產業都有行銷需求;加上政府提出的投資減稅誘因,等於幫忙分散風險。因此韓國文化內容發展初期時,這些企業願意投資,後續也能形成綜效,正向循環,韓流因此全球化,席捲國際。

那台灣內容為什麼不像韓國一樣,能吸引國內的大型企業來投資?蔡嘉駿表示,這與台灣的產業結構也有關,台灣排行前幾名的產業,像是半導體、代工,這些大企業本身「沒有行銷需求」,也不清楚投資後能為企業本身帶來什麼綜效。過去看到一些本土劇若有置入,像是保健食品、塑身衣等,多是中小企業,投入的資金規模當然十分有限。

很多企業老闆甚至是被「動之以情」拿出私房錢,或以贊助、捐助的方式來支持,這樣的心意雖然珍貴,但現實看來,只要不是「做生意」的態度,資金規模無法擴大,台灣內容產業就沒辦法成為「事業」的氣候。

他直言,「光是靠著政府補助、中小企業的贊助,只是短暫的幫助一些人有工作、把片子拍完,卻沒辦法幫助產業變得有競爭力。」一旦台灣內容的製作規格一直拉不高;此時,全球化內容又不斷湧入,觀眾在取捨上,自然會往全球化內容移動,像是看Netflix上的歐美劇、韓劇。

另一方面,台灣內容產業缺的不只是錢,還缺乏長遠規劃的「商業模式」。儘管偶爾也有優秀、口碑好的作品,也是演完一輪就沒了,不具有長尾效應,「要稱為IP都很難。」加上整體產量不足,「台流」就始終不足以形成全球化的氣候,這就是台灣現在面臨的問題。

▲《人選之人-造浪者》女子力爆棚,謝盈萱喊:我們不要算了 逼哭眾人。(圖/Netflix提供)

▲台灣也有優秀作品,但蔡嘉駿認為,產量還需要提升,並要建立良好商業規模。(圖/《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Netflix提供)

●《文創法》修正,台灣內容產業打開新契機

今年文化部修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迅速三讀通過,讓台灣內容產業看見希望,政府祭出了租稅優惠、擴大投資抵減,等於是端出「誘因」,讓大型企業願意投資內容產業,由政府幫忙分散投資風險。這麼一來,內容市場資金結構才能擴大,而不是像過去,政府補助恰好等於市場總和。

文策院在2019年成立時,命名為「TAICCA(文化內容策進院)」,很明顯有向韓國政府成立的「KOCCA(韓國內容振興院)」致敬之意,因此外界也賦予高度期待和壓力。然而KOCCA比TAICCA早了10年成立,韓國內容更早於台灣30年就開始讓企業投入,這些都是短時間內難以超越的事實。

蔡嘉駿坦承,台灣短期內要超越韓國不可能,加上兩國的產業結構、國族民情不同,韓國的成功經驗也沒辦法100%複製,但還是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

 「台灣雖然慢了幾步,但一定要開始!」蔡嘉駿認為《文創法》修法後,「接下來就是文策院要和大家一起努力的事」,文策院必須善用政策的利多,讓政策落地。

他透露,其實在文創法討論時,民間已有大企業熱情響應,包括大型金控集團、大型電信公司、跨國媒體集團,將與文策院簽署合作MOU,讓大家能夠有比較長的時間、大規模的資金,來支持台灣內容,製作出能夠打「國際賽」的內容。

▲▼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圖/文策院提供)

▲文策院期望與大型企業合作,投入文化內容產業。董事長蔡嘉駿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圖/文策院提供)

●為何將文化內容納入「戰略產業」?

為什麼發展文化內容產業如此重要?蔡嘉駿說,這是最容易「跟全世界交朋友」的行業,你要怎麼讓大家認識「台灣」?最好的方式,並不是跟嚴肅跟大家解釋這件事,而是用輕鬆、容易理解的方式,也就是娛樂文化,無論是透過音樂、戲劇、電影、遊戲、漫畫。

他舉例,韓國的「防彈少年團」(BTS)還可以登上聯合國演講台,對於台灣處在全球政治立場模糊、極需國際外交的國家來說,這無疑就是最好的外交大使,可能比任何一個首長出訪還受到歡迎。

另一方面,有調查報告顯示,當韓國內容產業每次出海賺$1元,就會帶動韓國其他產業出海賺$4-5元,如此倍效,顯見文化內容產業不能光看行業GDP,還要看它的槓桿、輻射力道,可說是其他行業最好的助攻,也是最好的無煙囪工業。

蔡嘉駿說,「文化內容強大與否,其實可以代表國力強大與否。」多年前大家最想學的外語第一是英文、第二是日文,如今學韓文的人數不斷攀升。台灣好不容易通過文創法修法,也首度讓行政院認定文化內容是「國家戰略產業」,代表不只是宣示,也可能帶動其他行業對此的最大重視。

▲BTS防彈少年團曾受邀至聯合國大會演講,蔡嘉駿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內容產業的強大,可形同於國力的強大。(圖/達志影像)

●文化v.s. 產業誰重要?台灣創作者必須共同面對的事

他觀察,台灣的創作者過去很重視深度,也就是看重自己想傳遞的理念,卻在廣度的探究上十分不足,不清楚大眾的喜好。換句話說,從前台灣過度在乎「文化」這件事,卻很少談「產業」這件事。

究竟是文化重要,還是產業重要?他認為,文化就像空氣一樣,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沒有它會死,一個國家若沒有文化,一定會亡國,人民也會缺乏歸屬感、認同感;產業則是麵包,沒得吃也會死。因此,「兩個都一樣重要,是不能脫鉤的事情,差別在於文化要能無遠弗屆的傳遞,必須有商業價值,越有商業價值的文化,越有可能輸出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當台灣開始要讓企業資金投入內容產業後,也會有商業思維來管理內容,形成商業模式。他推測,台灣的創作者剛開始或許會不習慣,畢竟過去只要考慮爭取政府補助,並沒有商業思維;今後若要向企業提案,也必須在企業引導下,考慮更多層面,不能只顧自己,「大家剛開始一定不習慣,但一定得面對、一定要克服。」

▲▼ 文策院蔡嘉駿Homme 董事長專訪, 蔡嘉駿             。(圖/記者徐文彬攝)

▲台灣開始讓企業資金投入內容產業,蔡嘉駿推測,創作者們剛開始或許會不習慣,但一定要面對。(圖/記者徐文彬攝)

相關報導

韓劇造后者、禹英禑都靠這招爆紅!「取材真人真事」省大筆行銷費

台劇能贏韓國嗎?蔡嘉駿:短期不可能,2方向壯大內容產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