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電影之神》:山田洋次致日本電影的輓歌

▲▼《電影之神》菅田將暉飾演懷抱電影導演夢的熱血青年。(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菅田將暉在《電影之神》裡飾演懷抱電影導演夢的熱血青年。(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記者朱錦華/特稿

今年金馬獎國際影展放映了高齡90歲、碩果僅存的日本國寶級電影導演山田洋次的新作《電影之神》。山田洋次的影界人生長達60年,創作豐碩,《電影之神》已是他出道以來的第89部作品,而且是紀念日本知名電影公司「松竹映畫」成立一百周年的紀念作。

這並非他第一次拍這類的紀念作。1986年推出的《電影天地》(女主角有森也實),就是為了紀念松竹大船片廠成立50周年拍攝的。原因很簡單,山田洋次的電影生涯,出發之地就是松竹。這兩部電影有相同的調子:緬懷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並且向九死不悔的電影人致敬。

然而《電影之神》卻多了幾分輓悼日本電影黃金時代的意味。男主角「阿鄉」( 澤田研二)是一名年輕時曾在電影界有過光輝歲月的下流老人,這個飽含滄桑感的角色設定,恰好是日本電影業今日境況的寫照。

日本是亞洲電影工業的先驅。從默片時期的1920年代至有聲片時期的1936年,是日本電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接著,中日戰爭(1937年)、太平洋戰爭(1941年)相繼爆發,日本電影遭到嚴密監管和檢查。二戰後至1960年代,則出現了日本電影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產量豐富,更成就了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黑澤明等殿堂級大師。就算是稍遜一籌的市川崑、木下惠介、小林正樹、今井正,水準也是頂呱呱的。

然而1960年代末、1970年代起,日本電影業開始沒落。主因之一,是受到電視普及化的衝擊。主打年輕人動作片的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日活公司)因不堪虧損,製作路線改弦易轍,從1971年起大量製作成人電影,即所謂「粉紅色電影」。1971年12月,事業陷於低潮的黑澤明割腕自殺未遂。

1980年代末期,支撐日本電影工業幾十年的片廠制度瓦解。東寶、東映、松竹三大電影公司(它們擁有自己的院線),年產量在平成元年(1989年)降到谷底。三大電影公司總計只製作了70部電影,是自1950年代起首度低於100部。 1958年,日本全年觀影人次達到創紀錄的11.27億人次。1960年,日本全國的電影院增長到7457家。但到了1989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1.43億人次和1912家,衰退幅度之大讓人觸目驚心。當然,這也跟VHS錄影機普及有關。

後來,日本影視產業的黃金時代,從電影轉移到電視。從1991年的《東京愛情故事》開始,日劇席捲韓國、大陸、香港及台灣。不過2001年韓流崛起,日本連電視劇這片江山也失守了。

日本電影產業的衰敗,主因之一跟日本政府對支持文化產業態度冷淡有關。比較韓、日兩國政府的文化預算,前者佔總預算約1%,日本則僅佔約0.11%(以2011年數字為例)。名導演是枝裕和說:「日本電影產業每況愈下。大片商視野狹隘,只關注國內市場。如果你把眼界拓展到獨立電影圈,會發現那裡其實有很多有才華的年輕導演,然而迫於於整個產業的狀況,他們只能關注國內觀眾的需求,而非拍出更多不一樣的東西。」結果就是大家都奉行「商業片才賺錢」;「藝術片、原創劇本沒人投資」的市場信條。惡性循環, 情況每況愈下。

相較之下,韓國近20年來的幾位領導人都放眼國際,矢志捲起「韓流風暴」。1998年金大中擔任總統後,成立「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制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要求「文化體育觀光部」預算必須維持在國家總預算的1%以上,近年更是逐年成長,約在300億至400億元台幣之間。朴槿惠任總統期間,韓國政府更提出以每年平均11.7%的增長速度提高文化相關預算,目標是達到國家財政總預算的的2%。

近年有三項指標顯示韓國已完全取代日本在東亞的影視業龍頭地位。一,2016年,韓國驚悚片《屍速列車》橫掃亞洲多個國家的票房。二,2020年,奉俊昊的《寄生上流》成為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的亞洲電影。三,2021年10月時,《魷魚遊戲》成為串流平台Netflix史上最受歡迎的影集(這個紀錄最近被另一齣韓劇《地獄公使》超越)。日本目前在影視方面仍執亞洲牛耳的,大概只剩下動漫和AV。不過韓國在這兩個區塊也快要追上來了。

相對於之前黃金時代的大師輩出,日本影壇目前的人才凋零也讓人唏噓,夠格稱大師級,只剩下兩名兩老人:山田洋次(90歲)與宫崎駿(80歲),以及兩位「準大師」:是枝裕和與北野武。饒有紀念意義的《電影之神》日前僅在台灣少數廳院上影,迄今累計票房才18萬台幣。顯見除了動漫之外,台灣影迷也不怎麼挺日本電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