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長期缺專才 《麻醉風暴2》帶頭累積實力

圖文/鏡週刊

如何讓內容扎實並推升故事高度,專業顧問不能少。湯昇榮透露,為了《麻醉2》內容,前期先參考財經記者對台灣醫療現況的分析,加上無國界醫生提供國外的醫療經驗,主要醫療團隊顧問人數多達23人,透過研究討論再把個人經驗集結融入劇情,「愈是認識職場愈能寫出力道,否則台詞軟弱無力,不但跟產業無關,成品也毫無說服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即使有決心要做,仍然因時間過於緊湊,無法在故事開發及前置期的10個月內,把複雜的劇本完成;也因為缺少完整劇本,不能提前完成手術模擬,連帶導致現場狀況不斷,浪費不少時間成本。

反觀以醫療為題材的美劇,因為長期建立起醫療類型劇的SOP(標準操作程序),除有專屬顧問參與,也有Second Unit (第二工作組)專門拍攝醫療細節,編劇不但能將個案描述仔細,導演也能精準拍攝並專注指導演員。

湯昇榮舉2015年在客家電視台製作、以禮儀社職場為題材的戲劇《出境事務所》為例。當時編劇呂蒔媛為了解職場,陸續做了3年田野調查,編劇則前後花了4年,底子相當扎實,20集僅100天就拍攝完成。該劇與《麻醉風暴》同時在50屆金鐘獎大放異彩,入圍6項,最終獲得「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

做類型劇好壞立見,仰賴的是專業技術人員;但台灣長期缺乏產量,致使專業無法累積,因此非做不可,「必需花更多時間金錢去累積,即使遇到困難也要持續。」曾瀚賢以電影《紅衣小女孩》系列為例,一口氣規劃連拍3部,「拍一部大概知道怎麼做,但很多人因為賣不好就放棄,經驗全白費,所以一開始找投資時就清楚傳達這個理念。」

湯昇榮同意說:「因為台灣是個小地方,需要有小地方的策略思維,戰略要更精準、小事要做到極致。透過這種方式才能同時累積產業、商業模式、市場、觀眾,而且『類型』就是要有競爭才有進步,愈多人做才愈有機會形成良性競爭的環境。」


更多鏡週刊報導
【打造小國策略】負債2000萬的領悟 市場思維不能少
【打造小國策略】經營《麻醉》IP 推升戲劇產製工業化
【打造小國策略】台劇長期缺專才 《麻醉2》帶頭累積實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