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蝦獎/鄭秉泓:《雞排英雄》是美好奇蹟

文/鄭秉泓

《雞排英雄》稱得上是2011年開春最令我意外的美好奇蹟。

從正式開拍到上映只耗費兩個多月 時間,令人擔心《雞排英雄》會像港產賀歲片那般為搶佔檔期而流於粗製濫造,加上它的預告片花剪得不甚吸引人,製作單位「青睞影視」的前作《一八九五》及電 視劇《浪淘沙》成績只是差強人意,海報主視覺又與《艋舺》過份雷同,以致我對於《雞》片最終成績充滿了疑慮。幸虧,影片約莫演了二十分鐘之後,我的不安就 完全解除了。首次執導劇情長片的葉天倫把片子拍得相當淺顯易懂,好笑又感人,無論場面調度、技術部門、演員整體演出、還是內容深度,都勝過去年夏天風靡全 台的同類型台式喜劇《父後七日》甚多。

《雞排英雄》最初名為「玫瑰雞排」,原先設定拍成以時代金曲串場的音樂劇(Musical), 在前年底獲得九十八年度新人組輔導金四百萬補助之後,幾經改稿修整出如今小人物狂想曲的主幹架構。由於《艋舺》與台灣華納公司以預先敲定2010農曆年檔 期的好萊塢商業電影運作模式在去年大放異彩,《雞排英雄》於是亦與台灣福斯(雙方在《一八九五》合作過)鎖定2011農曆年檔期,在2010年十一月開拍 之際即以豬哥亮議員造型前導看板成功營造話題,新台幣4500萬的拍攝預算外加1500萬宣傳費用,不但大動作在三峽封街拍攝大場景的抗議畫面,更斥資 300萬元打造600坪夜市,完全比照《艋舺》模式製作、行銷。

葉天倫與其妹葉丹青合寫(繼鄭文堂與鄭靜芬後,台灣影壇又出現一對兄 妹檔編劇)的劇本,無論人物塑造還是劇情架構的起承轉合,尚稱不上原創性。呂聖斐為本片所作的配樂(尤其是〈望春風〉的重新編曲)在樂風上也有點刻意重複 他的代表作《海角七號》予人的「歷史感」,女記者林亦南(柯佳嬿飾)出場甩頭髮的畫面幾乎是「綺夢」翻版,夜市美食與攤商百態明顯取材自周星馳的《功夫》 與《食神》……,莫非《雞排英雄》只是個藉由拼貼、操弄、精準算計以迎合市場的爆米花商品?

事實上,我真心以為這是好事。繼《海角七 號》、《聽說》、《艋舺》之後,台灣終於又出現這麼一部徹底擁抱觀眾的大眾電影。《雞排英雄》令人想起九十年代還不流行「合拍片」的純正港式喜劇,以及這 十年來日、韓、泰產製的道地娛樂小品,看似多方擷取、拼湊,卻懷抱著自己的中心思想,順利咀嚼、吞嚥、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正所謂從模仿中成功自我進化。

《雞排英雄》很聰明地將自己設定成庶民電影,也可以說它是國民電影,甚至草根電影、鄉土電影。而我也以為這正是它直承《海角七 號》、《父後七日》,超越《艋舺》之處(《艋舺》其實是「偽草根」,刻意將草根操作成一種「時尚」)。草根與主旋律不同,如果說主旋律的意識形態懷抱政宣 意圖、偏向教本式的政治正確性、難免流於刻板的單一論述(不過近年眾多中國主旋律電影不斷彈性進化中,例如《集結號》與《投名狀》),那草根無疑淺顯易懂 且不著痕跡許多,草根偏向庶民意識,甚至不避諱在闡揚「正向而積極」的國族情懷中,隱含批判觀點。正如《Always幸福的三丁目》是日本的草根電影, 《歲月神偷》是香港的草根電影,馮小剛早期的《甲方乙方》是中國的草根電影(近期《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就是求精緻化而成了「主旋律」),《雞排英雄》與《海角七號》皆是台灣的草根電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必須說明的是,草根電影並非《海角七號》賣座才憑空而創的專有名詞。它其實是與日據時代新文學運動,以至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運動一脈相承。以自己的語言 創作、寫自己土地上的事、唱週遭人群唱的歌,延伸到了電影創作,包括1980年代初期的台灣新電影,以及隨著解嚴而在1990年代初期紅極一時的八點檔連 續劇《愛》和《緣》,21世紀初期多齣公視文學大戲如《後山日先照》等,電影《熱帶魚》、《黑狗來了》、公視人生劇展的《2隻魚,游阿游上岸》等皆可歸入 這個類目。

葉天倫將《雞排英雄》的節奏掌握得挺靈巧,分鏡也算俐落,該煽情的時候絕對毫無顧忌,中後段那場作為故事高潮、牽動劇情轉 折的夜市蜂炮戰拍得尤其好,視覺奇觀與情感細節兼而有之,也成全了「雞排英雄」作為片名的意義。重點是《雞排英雄》主打「在地情懷」,打得一點兒也不偷工 減料,理直氣壯又毫不扭捏,因為它「氣口」對了,整部電影的氛圍就對了,說服力達到了。每個角色都被安插在很適合的位 置,稱不上開創,但是非常適切。葉天倫懂得在刻板印象中作更深入的發揮,這點聽起來容易,但是台灣三立偶像劇那些草根綠葉往往流於虛假,《雞排英雄》沒有 這等尷尬局面。我特別喜歡舞台劇演員嚴藝文飾演的滿妹,以及歌仔戲演員翠娥飾演的阿嬤。挑大樑的藍正龍則是繼《波麗士大人》後繼續發光,故事近尾聲的哭戲 以及帶頭抗爭的高潮演說,表現相當出色。

藍正龍飾演的阿華自然是《雞排英雄》中的英雄,一個借用標準好萊塢英雄公式三幕劇概念的平民 英雄。阿華這個角色之所以能成功獲取觀眾的認同,關鍵在於劇本巧妙安排了兩個有趣的角色作為陪襯。其一是柯佳嬿飾演的女記者林亦南,其二是豬哥亮飾演的議 員阿亮。這兩個角色不約而同對映著兩種不同典型的「台灣父親形象」,前者代表著台灣年輕世代對於「父親形象」的不懈追尋,後者則象徵著台灣上一個世代對於往昔錯誤的百般悔悟,當這兩者最終與阿華進行所謂的「三位一體」儀式, 遂成就了整部《雞排英雄》最動人的片刻。如果看過常被好萊塢編劇、評論拿來當成範本的《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應該不難理解我拿這兩片作對比的原因。《夢幻成真》是一則寓言,回顧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棒球與六十年代的學運;《雞排英雄》也是一則寓 言,回顧的是解嚴後民主運動與經濟蓬勃起飛的台灣九十年代(那張《刺激1995》海報很迅速標明了故事背景),以及歷經金融海嘯正在逐漸復原的當下,兩個 時空背景脈絡截然不同的文本,卻透過夢想的失落與追尋這條中心主旨,悄然交疊。

「雞排英雄」阿華的自我認同過程很老套,中間無可避免 的一度質疑與退卻,到最後的堅定,我以為其實是為了去激發出女記者林亦南這個角色的自我認同。林亦南是個狗仔,因為惹到當紅女明星而走投無路轉至不入流小 週刊跑新聞,因為遭阿華惡整而必須至八八八夜市進行「社區服務」。林亦南對於攝影工作的喜愛,其實來自她的已逝父親,葉天倫用了不少篇幅強調林亦南對於父 親的思慕,甚至找了李李仁來「飾演」這個只存在於平面照片中的回憶角色(林亦南即使與醫生男友感情生變,父親的照片始終是她最大的心理慰藉)。她在城市中 尋尋覓覓未果的自我認同,卻在意謂著都市邊緣、底層的夜市中找到了依歸,無論事業還是愛情皆然。甚至當正牌英雄阿華一度消沉,亦南還代替阿華號召串連起夜 市一攤攤散沙、善用自己的媒體背景對抗那頭無孔不入的政商巨獸;而當阿華重新振作,亦南則是往後退一步成為阿華最堅定的輔助,最後八八八夜市土地變更案未 通過的剎那,她在人群中看見了亡父身影……,那一刻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亦南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徹徹底底擁有屬於自己的思想與實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無疑泛政治化,但林亦南繼承父親遺志,因此愛上攝影,因此參與反對運動,事實上是一個相當「動人」的設計。這並非葉天倫在胡亂「消費」台灣政治,林亦南的 追尋很顯然暗喻21世紀台灣年輕世代由迷惘而堅定的過程,可貴地代表著一種致敬(那一疊民主運動舊照片中也因此得見鄭南榕身影)。向台灣過去為了爭取民主 自由而失去生命、財產的前輩致敬。葉天倫的父親葉金勝在八十年代曾執導過黃春明著作改編的《莎喲哪啦,再見》,近期也製作了諸多與台灣歷史相關的電視 (《浪淘沙》、台視與民視的作家劇場)與電影(《天馬茶房》、《一八九五》),葉金勝幼時家住永樂市場邊,正是二二八事件發生地附近。此外,已逝的前獨盟 主席蔡正隆博士即是葉金勝的妹婿(葉明霞丈夫)。如此家族背景之於葉天倫,在劇情主軸之外暗藏細節,也應該夠清楚了。另外,阿華與阿亮的回憶片段中總是要 出現那張《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海報,或許是我過度解讀,但是除了標明故事背景年份、暗示阿亮的「逃遁」之外,我以為多少與前獨盟主席蔡正隆博士(也就是導演的姑 丈)相關,他過世於1995年十月十三日。

再來是豬哥亮飾演的阿亮,如果李李仁「飾演」的父親代表著戀慕與理想,那麼阿亮即充滿著深 情款款、可悲可鄙又可憐的嘲諷與悲憫。阿亮算是阿嬤的養子,輩分上是阿華的叔叔,一路跟著阿嬤擺攤賣四神湯,教阿華玩布袋戲,老是積欠賭債落得阿嬤收尾, 後來索性捲款落跑,再出現時是竟是人氣議員,推動八八八夜市土地變更案,意圖從中收取不法錢財。猶如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吃著瑪德蓮小蛋糕在紅茶中綻放出千迴百轉的個人記憶,四神湯其實就是阿亮的本心,一種難以收買的「初衷」,葉天倫兼採《食神》的搞笑與《料 理鼠王》(Ratatouille)的感性來營造阿亮看到四神湯的關鍵時刻。


豬哥亮將阿亮這個角色詮釋得極到位,一方面劇本將這個角 色寫得好,具備足夠的複雜度,一方面虛構戲劇角色又與豬哥亮自己在現實人生中大起大落的傳奇經歷遙相呼應。他投機、他不負責任、但是他終究懂得悔改,而他 最後那聲悔悟中帶著撒嬌的「阿母」,聽似突兀,卻傳神道盡台灣人的辛酸與悲哀。簡直與最後在人群中現身的林父(李李仁飾),成為一種面對面——永恆的台灣男性形象。恰如《海角七號》那無法寄出的情書那般,既是嘲諷、也是悔悟,既是緬懷,也是告別,一個動人的原點。

看 完《雞排英雄》有一種百感交集。台灣好久好久沒有這樣的電影,自從九十年代的《那根所有權》與《熱帶魚》之後……。阿華聚眾在議會前擺攤抗議八八八夜市土 地變更案,阿亮在最後一刻因四神湯與雞排而陣前倒戈,最終達成雙贏局面,八八八夜市在政策輔導下轉型成為觀光夜市,阿亮經此一役人氣大幅攀升。一個明知只 是為求戲劇結果而編造出來的「雙贏」。片中種種民粹與鄉愿、媒體炒作與操弄、匪夷所思卻又貨真價實的各樣亂象,講的確實是台灣,我們就是生活在這麼一個卑劣又可愛,充滿戲劇性的地方。然 而在這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缺乏機會又不可能成為雞排英雄的阿華,這世界上也有太多再也無法想起初衷的阿亮。那場被誇張地戲劇化、兒戲化的土地變更陰謀與後續 抗爭,在這五十年來,其實一直在台灣各個角落上演,未曾落幕。過去我們抗爭刑法一百條、抗爭總統直選、抗爭修憲,如今我們抗爭總統下台,抗爭學費過高,抗 爭恐龍法官,抗爭僅存的溼地,抗爭性工作權,抗爭土地變更。《雞排英雄》像是一場集體瘋狂、集體焦慮、集體遺忘、集體歡騰的集體記憶嘉年華,在那全台夜市 大串聯、阿亮與阿嬤大和解的感人戲碼落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無可逃避的現實,一種永恆的集體失落。



也許現階段台灣電影人沒有資源也沒有機會再開拍一部關於台灣歷史(比如白色恐怖、二二八、美麗島事件)的電影,但是我真的很感動,2011年台灣拍出了《雞排英雄》,一部有歷史感、搞笑又令人感動的草根台灣電影。我們無法寄望台灣每十年就出現一部《海角七號》,但是我們可以期待,以後台灣每年都出現一部《雞排英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看更多鄭秉泓影評

 →去看第一屆金蝦獎入圍名單,投你心中的蝦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